“被讨厌的勇气”并不是要去吸引被讨厌的负向能量,而是,如果这是我生命想绽放出最美的光彩,那么,即使有被讨厌的可能,我都要用自己的方式往那走去。
■ ■ ■
把微弱的光,打向对过去和未来,既看不见过去,也看不见未来。不活在“此时此刻”便是人生最大的谎言。人人渴望幸福,因为缺乏一种“被讨厌的勇气”束缚着追求幸福的脚步。
感谢琦琦推荐,小行星赠书,这本书带来的感悟和力量,是最近阅读中最好的一本。通过书中哲人和青年热烈讨论的五个夜晚,拆穿让人不快乐的人生谎言,开始减负前进,轻松上阵。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当不快乐发生时,常常习惯会想因为从小缺乏父母关注或是来自外界的创伤,从而形成了现在的性格,造成很多时候无法感受幸福。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贯彻“心理学三大巨头”阿德勒提倡的个体心理学,否定过去的心理创伤,认为决定我们自身的并非过去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深以为然。
书中提到,如果一味注重过去原因,企图仅仅依靠原因去解释事物,最终得出我们的现在和未来,全由过去决定,而且无法改变。谎言是,患幽闭症的孩子,并非由于不安而无法走出去,事情顺序正好相反,是不想到外边去而制造出不安的情绪。同样,愤怒常常是人生谎言的“座上客”,当我们发怒时并不是“受怒气支配而大发雷霆”,反而是“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作为威慑、强制对方服从的手段,我们经常捏造愤怒这种感情。
因为不快乐,我们很想让自己变为别人,但从来不去深究自己不快乐或是不幸的内在。书中挑战常识的观点,我们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不幸”的外衣,让我们变的特殊,受人关注,于是下定决心“不改变”,从而选择了“不幸”这种对自己“有好处”的生活方式。即使对现状有所不满,还是会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安心。(天呐,这简直是直戳痛处。)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倘若生活方式不是先天被给予,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那就可以由自己进行重新选择,用“获得幸福的勇气”下定“摒弃现有生活方式”的决心。不活在“如果”中,而是选择“可以怎样……”无论过去发生了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没有影响。(经过第一夜,例如针挑脓包的痛感和快感刺激着我,书中观点却是烈如猛药,且看第二夜会发生什么!)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可能人人都明白人际关系重要,但不会将他定义到烦恼之源这么重要的位置。书中从自卑与超越这个角度,来作证这一论点。从阿德勒心理学出发,自卑感是一种价值更少的感觉。一口井,井水始终18摄氏度,但人们却会主观的认为它“冬暖夏凉”,人们对于自卑感与这口井一样。哲人155的身高,是一种低于平均值的客观测量数据,乍看会被认为是劣等性,但是问题在于拥有155身高的本人如何看待它并赋予它什么样的价值。
作为一种高级动物存活于世 ,人类也常常衍生出一种无力感。为了摆脱这种无力状态,人们有了“希望进步”或是“追求理想状态”这种“追求优越性”的普遍欲求。若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
但无论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自卑感本无好坏,但讲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例如“我因学历低无法成功”或者“长得不漂亮就无法结婚”这样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的结论,便超越了自卑感,成为了自卑情结。这种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一样,便会引发逃避现实的人生谎言。“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之类想法,由于害怕向前迈进或者不想真正的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享受的乐趣,拿不出改变生活的勇气,将学历低作为借口,不是“不能成功”而是“不想成功”。(神拆穿)
没有勇气去改变缺陷部分或是改变对“缺陷”部分的主观看法,会陷入自卑情结,甚至是“优越情结”。由“因为有A,所以做不到B”,暗示“如果有A,我会有B”的能力,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要不要拆穿得如此用力。)正所谓,越自负的人,越自卑。再往下,自卑情结演变为“夸耀不幸”的复杂谎言,借助“不幸”来显示“特别”,将“不幸”作为武器来支配对方。(当看到这里时,有初始阅读的怀疑观望,开始走心,回想成长历程,自卑感、自卑情结、优越情结、甚至是夸耀“不幸”的事情,都有发生,自己也不知不觉找了好多借口,对人生撒下了不少谎言。)
“追求优越性”一定是与他人的竞赛吗?阿德勒回答:人生没有敌人!他提出,追求进步,并非空间的上升而是空间的平面延展。在同一个平面上,以自己为原点坐标,没有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
人生而不同但是平等,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比较”,只需不断超越自我。如果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设立竞争对手,不知不觉就会把他人乃至整个世界都看成“敌人”。在意你长相的,只有自己,自我意识的过剩反应,加剧了束缚。同时,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如果能够体会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
一个个体想要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时候,就会遇到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人生课题,阿德勒将人生课题分为“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用“我有能力”和“人人都是伙伴”的意识,直面人生课题,便可实现自立并与社会和谐共处。他把企图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叫做“人生谎言”,这既非善恶,也无关道德,而是“勇气”问题。作为“勇气心理学”,阿德勒告诉大家我们拥有自己选择人生和生活方式的能的力量,直面人生。
否定寻求他人认可!在第三夜的启幕又见猛药,书中提出“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否则便是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同样,他人也“不是满足你的期待而活”。理解课题分离,也许便能弄懂“关我屁事”和“关你屁事”的粗暴主张。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斗气因为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主张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也就是“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需要某人承担”来区分,把自己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分离课题,这是减轻人生负担,让其变的简单的第一步。就如某国谚语所示: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这里特别强调一下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即使父母再怎么背负孩子的课题,孩子依旧是独立的存在,并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活,正是因为是关系特别亲密的家人,更应有意识地去分离课题。很多父母让孩子背负自己想要功成名就的人生课题,引发出“回报思想”的谎言,在亲子关系中产生了“因为我为你做了这些,所以你就应该给予相应回报”的束缚,从而造成无法修复的裂缝,从这点出发,我等没长大的小孩,也在此与天底下所有的父母或者准父母共勉。
“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不想被别人讨厌,于是百般寻求认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这是一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生活方式。课题分离并非以自我为中心任性的活,而恰恰相反,干涉别人的课题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选择了不自由生活方式的大人看着自由活在当下的年轻人就会批判其“享乐主义”。当然,这其实是为了让自己接受不自由生活而捏造出的一种人生谎言。
自由就是被讨厌。毫不在意别人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不能获得自由。so,当自己忍不住对别人的课题想要“指手画脚”或者有人尝试对自己的课题妄加干涉的时候,在心里默念三声:关你X事和关我X事吧!
把人看作不可分割的存在和作为“整体的我”来考虑的方式叫做“整体论”。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叫做共同体感觉。课题分离时人际关系的起点,而共同体感觉作为幸福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指标,是人际关系的终点。从“我和你”这种最小的共同体出发,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找到共同体感觉。(在这一夜,你会感觉到勇气的存在,揭穿谎言的背后,是全心全意的信任和尊重,接下来的两个夜晚,都是有爱的夜晚。)
自己的人生的主人公是“我”,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君临世界的中心。”我是自己人生的主角,同时也是共同体的一员,是整体的一部分。不似地图,将自己置于世界中心,而是作为地球仪的一员,是世界的一部分。寻求“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积极参与,直面“人生课题”,不回避工作、交友、爱之类的人际关系课题,积极主动去面对,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必须思考“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归属感并非天生就有,要靠自己去获得。人无时无刻不存在于共同体之中,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找不到出口的时候,考虑“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不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中。
从起点到终点,如何从课题分离出发走到共同体感觉呢?书中把答案指向了平等的“横向人际关系”构建。与“横向关系”相较,是以赏罚教育为代表的上下“纵向关系”。这里的与批评不同,难以发现的谎言是“表扬”这种行为,其含有的“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因为把人际关系看成纵向关系,把对方看的比自己低,所以才会去干涉。阿德勒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虽不同但平等"的横向关系”。并且在横向关系中,只做“把马带到河边,不强迫其喝水”的援助。而这种援助便是鼓励。不评价他人,对于别人的贡献,说出最真实的感谢,这便在人际关系中,产生了价值。而感觉自己有价值,便获得了勇气。而进一步追根溯源,人中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关于共同体感觉,谁能这样无私无畏的质疑,阿德勒回答:必须得有人开始。即使其他人不合作,那也跟你没有关系。应该由你开始,不必考虑他人是否合作。与他人之间,就算单方面也可以,建立起横向关系,这是生活方式的重大转变。
放下对自己的执着转而对他人的关心并非易事。需要从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三点做起。(在书的最后一夜,有种越读越宽阔的感觉,不过分执着自我,对他人全情信赖,体会到"我"的贡献付出,无一不是在开阔着我的世界。)
尼布尔祷文曾说:“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以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从“自我接纳”开始,我们既不能丢弃也不能更换“我”这个容器,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来改变对“我”的看法和方法。与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或者“我很强”的撒谎式的自我肯定不同,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60分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分清“能够改变”和“不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更换的事物,接受现实的“这个我”,然后关于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拿出改变的“勇气”,这就是自我接纳。
在“他者信赖”中,与有附加条件的信用相比,信赖是指相信别人时不附加任何条件。有人会困惑“无条件的信赖他人只会遭到背板”,但是决定背叛与否的不是你,而是他人的课题。如果一味担心“被背叛”,也只会关注到因此受到的伤痛。如果不敢去信赖别人,那最终就会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
同时,获得共同体感觉的第三个关键词“他这贡献”同样重要,对于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做出贡献,但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反而是能够体会到“我”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以工作为例,与赚钱同样重要的是,劳动并不是仅仅是赚取金钱的手段,而是通过劳动来实现他者贡献、参与共同体、体会“我对他人有用”,进而获得自己存在的价值。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他认为我做了什么,而是我能为他人做什么,并积极的加以实践。
当然,世界上绝非全是好人,人际关系中也会遭遇诸多不愉快的事情,但绝不能搞错的是:任何情况都只是攻击我的“那个人”有问题,而绝不是“大家”的错。“大家”、“总是”、“一切”……如果你常用这些一般性的词语,那么就要引起警觉了,只凭事物的一部分就来判断整体的生活方式,将焦点聚集到微不足道的一方面,并企图以此来评价整个世界,是缺乏“人生和谐”的生活方式。
粉碎追求幸福的谎言。人类都具有“优越性追求”,无论是希望特别优秀还是特别差劲,其目的都一样:为了因其他的关注、脱离“普通”状态,成为“特别的存在”,但阿德勒称之为“廉价的优越性追求”,我们根本无需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拥有“甘于平凡的勇气”,看世界的角度便会截然不同。与由A点去往B点,到达B点才算成功的线性人生不同,将人生看做刹那的延续,活在“此时此刻”,追寻“此时此刻”的充实已经足够。
人生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与将模糊而微弱的光打向人生整体,只能依稀见到过去和未来,那种感觉并不真切,忽略“此时此刻”,只关注不真切的过去和未来,便是对自己的人生和无可替代的刹那撒了大大的谎言。起决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把强烈的聚光灯对准“此时此刻”,人生便总是处于完结状态,将这样的“刹那”串联,便是一个足够丰富的人生。
“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人生意义由自己赋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