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更好的未来 只有最好的现在





导语:浮躁的世界,忙碌的人。你我匆匆的来,匆匆的离开。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或许,我们该慢下来,回回头,与行动君共勉之。

酷暑之后,下了一场雨。趁着凉爽的微风,出去散步。路过一家花店,看到两位姑娘把花一盆盆一束束地搬到门口,拿起剪刀,修剪枝叶,白花红花相互搭配。


粉红的百合与嫩绿的荷叶为一盆,黄灿灿的向日葵和清新的小白花为一束。芳香怡人,看得我忍不住想和它们多呆一会。我问正忙着插花的姑娘:“这些花从盆里移出来,被这样修剪搭配,放在门口,如果太阳出来,很容易晒死吧?如果长在盆里,将来会更好看。”姑娘笑着说:“至少它们现在可爱动人啊,在灿烂的时刻盛放一回,也值了。”

离开花店,接着往前走。记得上次过来,与一位姐姐见面。已近不惑之年的女人,却依然充满活力。我们在一家安静的饭馆吃饭,我迫不急待地向她请教如何成为一个举止优雅、生活自由的女人。她没有马上回答,只是温柔地劝我认真吃饭。我喋喋不休地说,未来我想做的事、我的目标以及想要到达的远方。

我已记不清当时吃了什么。只记得,她说,现在的我,与她年轻时很像,对未来充满希望,有坚定地信念,明确地目标。以为美好的人和事物,都在未来的远方。所以,在该吃饭的时候没有认真吃饭,在该睡觉时又没有好好睡觉。愰然间,就荒废了青春。错过了当下应该好好爱的人,错过了青春时才可以的无所顾及。末了,她还说,对未来有想法不是不好,但却不能急于求成,要多留意当下的生活。简单的一句话,于我,如醍醐灌顶。

我的日记里常出现这样的语句:将来我要如何如何……等到九月我要去看海……到了30岁我再结婚……我貌似寻求着一个可预见的未来,一个类似于有意义的成就感。如此,一年又一年。

见完那位姐姐后,我再次仔细读这几年的日记,诸多的记载都是如此。青春如同一项项Check lists,一个个打钩,告别,走向下一站。当时的人和当下我,没留一点痕迹。我所记下的未来没有尽头,我所谓的意义我也似懂非懂。

某次夜里听广播,电波里也讨论“意义”。主持人说,有一年她的朋友去青海湖旅行,风景的确非常美,可看久了却也审美疲劳,正当无聊之际,她遇到一个十几岁的出家僧人。僧人不停的围着青海湖走路,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他一直做这件事。连续看了三天,她的朋友很好奇,慢慢跟上僧人的脚步与他攀谈:“青海湖这么大,你转一圈都需要很长时间,这么走上几天,你到底图什么呢?”小僧人摸摸头,不好意思地说:“其实我也不知道,我的师父说:“你就这么走吧,终有一天你会明白我让你转湖的意义。”于是,她的朋友也不再想所谓的“意义”,我继续走好了。主持人最后总结:如果想找到“意义”,最扎实的是做好手头的事情,不问去路,不问结果,踏实做就好。


后来,我也开始走梅林水库,每周走十公里。一个人上山,并不像从前那样在意或计算每公里速度,也不在意终点是否有如画美景。有时我会选择和陌生人同行,听她们的故事,渴了喝山间流出来的泉水,累了便在开满扶桑的绿荫道下休息,走到太阳沉于城市的楼宇之中,走到星星升上天空。每次走完,我都在日记里记录每一种花的样子,每位同行人的名字、故事。

我才发现,这个我走了无数次的梅林绿道是那么的美,小路两边开着各式各样的花,长着数百种树木,还遇到数不尽的同路人。以前怎么对这些视而不见呢,是不是因为那时我独来独往,总想以最快的速度走到目的地。走到一个终点,迫不及待地想着下一个终点。走完一个目标,迫不及待地完成下一个目标。


前几天走完十五公里,我坐在清香的紫薇花旁边,借着夕阳最后的余光,重读朱光潜先生的《谈美》。最后一页写到:“慢慢走,欣赏啊。1932年夏,莱茵河畔。”合起书时,天已渐黑,月亮探出了头,有零星的星光,陪着和煦的轻风吹动着树叶,世界从未有过的静谧和轻松。

我曾把步行十五公里当做梦想清单中的一项,走完,我便会怎样怎样。而完成后,我才发现,真正美好的,是当时当地当下愉悦而又欢喜的我,这个我,是曾经数十次完成十公里的我感受不到的,因为,那时,我一心只想着,下次要走多少公里,要完成多少目标,那时的我,从不关注现在。

再读《谈美》时,越发能理解朱光潜先生终生恪守的座右铭“此身、此时、此地”:此身,是说凡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诿给别人。此时,是指凡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延到将来。此地,是说凡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等待想象中更好的境地。先生能悟到天下大美,并身体力行,也全在于,他能看到每一个此身、此时、此地的当下。


我曾经所期盼的美好未来,不管来不来,我都不再害怕。因为,我更喜欢此刻,我眼前的一切。


■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