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做一样的事,怎能奢望不一样的结果?


导语:行动君希望大家不要画地为牢,世界那么大那么美好,是时候打破成规,挑战自己了。


前不久采访一位太极全国冠军,现在是省队教练、国家级裁判,年纪不小却美如少女,但目光相接的时候,却让人心头一凛,以为马上要掀桌的节奏。她说退役前自己的眼神更“凶”,因为太极拳讲究“神聚于眼”,眼神要有穿透力,看墙不能只看墙面,而是要看到墙的里面去。当练到这种境界,裁判和观众就会被带着走;而如果眼神涣散,那看的人也就心不在焉。

越往下聊,越发现她对职场与人生的看法同样犀利。

1


她对太极很有天赋,很早就取得不俗的成绩。但一位老前辈跟她说,你的动作很规范,讲不出哪里不好,但比起顶尖的选手,就是少了点韵味。她后来训练里,就使劲去找“韵味”,结果越练越不对劲。太极这种表演项目,不像球类有对抗性产生的快感,也不像田径有速度高度的目标,即使同样是表演项目的体操、跳水,也有难度系数可以参照。而她只能一个人不断重复那三十六式,去体会那种难以捉摸的感觉,这过程有多枯燥,外人是很难想象的。

她能走出瓶颈期,是因为做对了一件事:读太极拳的理论书。这看似废话,却是很多老运动员不屑去做的,他们觉得都练了这么多年,连端饭碗都是云手的架势,还有什么不懂的要去书里找答案?但她却发现,回头再看那些早就读过的书,看得更明白了,能看到每天苦练也看不到的东西,于是一切就融会贯通了。

她说,这个过程让她明白了两件事:


习武其实门槛很低,身强力壮的小伙子稍加练习,都能像模像样地打一套拳。但要想拿到全国冠军,那一定要过别人过不了的难关。这难关怎么过呢?不然访名师,不然去读书,总之要去改变,你不能每天做一样的事情,却想得到不一样的结果。

有没有读书,终究会体现出人与人的差别,尤其是好好读几本跟自己从事行业有关的理论书。

2


她们队07年上春晚表演了《行云流水》,好评一片,于是08年又获邀上奥运开幕式。但她们的教练得知要封闭彩排一个月,就坚决推辞了,因为这会影响她们准备后面的重要比赛。当时她和其他人一样很不理解,那是一生可能只有一次的机会,明明送到面前了,却白白放过。但她后来明白了教练的苦心:奥运开幕式是张艺谋的,是林妙可的,有谁会记得人堆里打太极的甲乙丙丁?而一场太极拳比赛份量虽轻,但奖杯上刻着的名字是自己的,是别人拿不走的独一无二的荣耀。

正因为明白了这个道理,她退役后,别人给介绍了文员的工作,很轻松,待遇不错,培训三星期就能上岗,但她却选择留下当教练,收入一般,每天还要陪着队员起早贪黑。因为她想到,一个培训三星期就能上岗的工作,换谁都能干,自己随时都可以被取代,而十几年练就的一身功夫,才是别人替代不了的。

现在她的名气越来越大,很多公司请她去教太极,收入之高,是她当初不敢想的。这都是她用心经营自己独特的价值,所带来的回报。

3


她说,许多家长送孩子来体校学太极,最大的顾虑是孩子未来的就业。因为武术不是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拿不到光宗耀祖的奖牌;而太极又是武术中比较冷门的一个拳种——在许多人的观念里,“太极高手=公园里晨练的老头”,连招保安都优先挑会拳击散打的,谁会要打太极的?

面对这些家长,她就会讲一个从杂志上看来的故事。这故事是韩国作家诸葛铉烈写的,有次他去一所三流大学演讲。有学生说:“这所大学出来的人,在社会上没有竞争力,而且专业也是冷门,真不知以后怎么办!”他反问:“那你在这所不起眼的大学、不起眼的专业里,拿过第一名吗?如果连在你眼中的低等人群里,都做不了最好的那一个,那你有什么资格,去埋怨自己的学校和专业呢?”

她去有的公司授课,也听到类似的抱怨。她冷眼旁观,发现这些员工多是业绩平平、能力一般、人际关系较差的那种。因为很少有人站在高处还有挫折感,只有停留在半山腰的人,才枉自叹息。

所以她对那些家长说,今天她能自信地为太极拳的传播贡献力量,能拥有自己希望拥有的生活,正是因为她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第一名。如果你的孩子没有抱着拿第一的信念,那或许你真不应该把未来寄托于此。

虽然那天,她没有向我展示她的太极功夫,但从她的话,我已品出那种“韵味”,也品出一个道理:不论什么领域,能取得第一的人,她的故事一定值得一听。


■ ■ ■


公众号 | 茶水间传媒

ID | tearoomtv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