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年度计划里,有一项写着:2015年要出国旅行,越远越好。等我想这个计划时,已经半年过去了。
在这半年时间我在用一件件事件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在一条路上专注的走着。是的,我热爱着这样状态。热爱着做事全力以赴的感觉、热爱着不停歇地向前。可是慢慢地,我的心中的风景和柔软越来越少。我变的呆板而又焦虑。
每在日历上划掉一个日程,释重负的同时,也有丝丝的焦虑和不安,它们一点点地堆积。出国旅行这个计划,这几天像是一个锤子,每天敲打着我。出国,是出哪个国?不知道。想看什么,不知道。
我只是指望着接下来能有一点事,能让我觉得这一年的前一百多天没有白白度过。最快的方法,也许是谋划一场旅行。想象中是这样一个地方:凉快安静,遇到人都轻松自在,花鸟相宜,庭院小路,竹林深深。
浮在脑海中的世界和眼前的境况对峙着,随着气温的上升抗挣着。在一个炎热的下午,它们打的不可开交。我懊恼的坐在办公室里,任由它们在心里纠缠。这个时候接到了朋友的电话,他说来我上班的地方看看我。半小时后见到他,他提议说出去走一走,我说好。
我在这个创意园的近一年时间里,除了上下班的地铁站、食堂、公交站,几乎没有去过其它的地方。朋友带着我边走边跟我说着创意园的事物。“离你办公室左侧500米的右前方,有一家包子店,酸菜包特别好吃。包子铺的后面第二栋楼有一个机器人餐厅,全是机器人做菜,特别好玩……”他兴冲冲地跟我说到。“前面还有一片菠萝密的树,这个季节正是成长的好时间啊!一个个能长像西瓜那么大,都挂在树上,场面十分壮观,一会就能看到。”他说完,催促我赶快去看。听着他说着这些,仿佛他才是生活在这个园子里的人。
过了办公室对面的一条马路,向前走了近三百米后,右转走过一个斜坡。我看到这片结满菠萝蜜的树,从拳头大小到人头大小不等的挂在树上,十分惊讶。在今天之前,我还没有见到过这么多的菠萝蜜。朋友说从这片菠萝蜜树林上去有一个叫燕晗山的地方,山中有一片几十米高的竹林。我不顾穿着高跟鞋,抬脚就找竹林去了。
小山的一些角落有居民楼,在树阴底下,三五结伴的老人家很自在地坐在石板上,摇着手上的蒲扇聊着家常。小娃娃们扯着地上的草,拉着藤上的花,嘻嘻哈哈地追逐奔跑。从他们身边经过的时候,自己的心情也欢快起来。夏禅在树林中此起彼伏地鸣叫,像是一场午后林中交响乐。穿过弯弯曲曲的小石子路,就看到了一片直耸入天的竹林。笔直挺拔,清秀俊美。
竹林的旁边有一个小木桥通向山的另一边,从这个木桥上向外走去,又是一片开阔的树林。这种情境,就像是曾经读过的《桃花源记》一样的感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我在竹叶摇曳的木桥上,想起我想去的遥远的旅行的地方:凉快安静,遇到人都轻松自在,花鸟相宜,庭院小路,竹林深深。而我放脚的此时此地,不就是吗?没有翻山越岭,不需舟车劳顿。那么,我向往的远方旅行究竟是为什么呢?
朋友说,他曾经也在这个园子里工作过一段时间,所以常常会在这里到处走走。这里的树,还有这里的小路竹林他都十分熟悉。他也以为我也会这样做,我说从来没有来过。
我想起三年前刚来深圳的时候。那个时候,我在这个城市没有朋友;我也还年轻,不会常常听到朋友结婚的消息;不会收到朋友出国读书了、开公司了、各地旅行的邮件;不用担心房价,也不会关心大盘是否震动。我活在一个温和安静的世界里,真实而又平静。
我曾花了一整天的时间在大芬油画村看人画画。一个人在村里走走停停,花了二个小时看一个画师从白纸到收画的过程。他从单色的轮廓到彩色画面,一笔一笔的构成,一全新的世界从他的笔下诞生,看他做画的过程妙极了。
我也爱去东湖公园看菊花。我人生第一次看到那么多的菊花,上万盆在一起争相斗艳。红的、白的、花的、紫色的,大的、小的、长的、短的,美不胜收。
再后来,去关山月美术馆看艺术展。那个空间景观展中,只有我一个看客。几百幅画作展品放在一个厅里,我一幅幅地看过去。虽然不能看懂每一幅画要表达的意思,但却有一种自在和舒服感油然而生。我坚定地相信这些静默的风景和人性的艺术是能让人变得柔软和美好的东西。
我最近急切地想实现这个出去走走的年度计划。一次远走他乡的旅程,似乎跟风景没有关系,跟远方没有关系。我只是想证明我没有白白活了这半年,我想要有一种华丽的存在感。
我慢慢忘记身边的美景,并在心里不停的悼念着它们。总觉得要不顾一切才能追寻到它们。
这一个看似壮大的计划被朋友无意“打破”。当我一步步走在小山的树林竹林之中时,听着禅声四起,焦急的心在高跟鞋与石板路上和谐的回响中渐渐平顺。我也如一片初夏长出的新叶,在阳光和细风的抚慰下,慢慢地舒展开来,干涸的身体,被这在身边的风景一点点的滋养贯通,直到让心柔软起来。
而当柔软时,美景就会一直在前面拐角处等着我,等我抬起头来,走向它们。不必放弃什么,不用鼓起勇气。在清晨,午后抑或是偶尔兴起,它们都在那里,安静的绽放着。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作者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