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一度怀疑,这个世界上没有比我更重视高考的家庭。
即使是在事隔高考这么多年,我依旧能记得,十二年前我走入高考考场的那一幕:那是个狭小而局促的空间,整个学校的教室全是铁做的:窗棂是铁,栏杆是铁,连门也是铁皮做的。他们连成一排,形成一个圆圈,延绵扶摇直上。夏日的阳光往上面一照,四面八方明晃晃的光就照入眼帘,他还有个与之匹配的名字:长铁一中。
毕业这么多年,我无数次又回到那个地方。梦中的教室,有时候只有我一个人,有时候又不是,有的时候,我旁边有人,但是四周一片黑暗,我看不到他们的脸。不同的场景、不同画面,梦境如同电影胶片一般,疾风掠影般地呼啸而过,然后我惊醒、坐起、开灯,额头上挂满了汗,而窗外是无边的夜。
我生于一个书香世家,我的爷爷是个书生,年轻时考入国立中央政治大学,后任税务局科长。再后来,遇上文革,家境中落,还没来得及见我一面就早早去世。我的父亲在这样的情况下,参加1978年,建国以来的第二年高考,成为一名大学生。
在那个年代,大学生凤毛麟角,是真正的天之骄子。而我的父亲,人生却没有因此而增色。
我父亲的一生,运途多舛,因为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这里就略去不谈。命运固然对他有所不公,但和他本身的性格也有着极大牵连。
我父亲时常对我说的一句话是:“你们生在一个好时代,要好好珍惜。在我们那个时代,你就再有能力,也没用。而你不同,你这个时代,只要你有能力、肯干,你就能成功。”跟无数个家庭的家长一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他最大的梦想。
在这样的背景下,你可以想见,是怎样的一种期望,寄托在我的身上。而我,似乎从未让他骄傲过,从读书的第一天起,就从没得过第一名,尔后一直都在退步。我父亲时常对我说的一句话是:“我想到过你令我失望,但没想到过令我这么失望。”
我读书的经历大致为这样:小学基本上没读什么书,唯一的任务就是整天玩:打玻璃球、拍洋菩萨、玩奇多、打电子游戏。只有考前就认真看一会书,班上50个人,每次雷打不动第五名,考上重点中学没问题。
初中大概是10名左右,考长沙的”四大名校“(长郡、雅礼、长沙市一中、师大附中)固然不行,考重点中学足够(明德、周南)。后来中考落败,填志愿也没填好(本来可以进田家炳中学,重点中学的最后一名)超出录取线30分进入长沙市六中(我离当时报考的学校只差1分)。
高二休病假没读,高一读完后直接读高三,超过二本线7分。当即觉得再读一年考个清华北大没问题,于是再读一年,超过二本线11分。
我的印象中,初中和高中基本上没怎么休息过。每天都是6点钟起床,11点才离开书桌,洗脸嗽口,12点睡觉。无论刮风下雨,雷打不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寒暑假会起得晚点,睡得早点。不过哪怕是寒暑假,我的家庭也严格控制我的时间,因为他们认为,即便是寒暑假,你也不能因为做完了寒假作业而荒废了学业,你还要复习预习——尽管他们完全不知道要复习预习些什么,要怎样去复习预习。
为了确保我整个假期都在学习,家人每个一到两个小时要到房间里来检查一次,整个过程就像一部谍战大片。
我只好假装看得很认真的样子,让他们感觉到我在认真,大部分时间,我都在发呆和睡觉,等待着时间快快过去。
我放假的日子里,有段时间我很喜欢运动,每天早上8点跑去学校打球。有一次我打到10点回家,那天就被父母训了一顿——他们觉得我打球的时间太久了,这样就把学习时间给挤掉了。
高中和初三就不要谈什么寒暑假了,学校要补课。
六年中看过两部完整的电视剧:一部《神雕侠侣》,中考之后看完的,一部《笑傲江湖》。
在如此悲壮的情况下,你可以想见,当我中考失败以后,父亲在家里闹得多么的凶。我父亲说:“我一生只哭过两次,一次是你中考。”
中考成绩出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基本上过的是地狱般的日子。我的父亲,整天没事就在家里闹,喝酒,不做任何事,晚上也不用睡觉。菜炒糊了,怪是我让他分的神。
有时候心情不好,半夜三更把我被子掀开,要我向他道歉、检讨。
那一段时间里,是母亲带着我出去散心,有时候没饭吃,她就带我去吃好吃的。
远在三年前,我读小学的一次考试,在小升初考试之前,考了一门新课程:统计,一张卷子总共十道题,我错了6道,打了40分。
一天晚上,我正在睡觉,半夜三更忽然感到身子一冷,有人掀开了我的被子,接着是两道灯光射了进来:“起来,别睡觉了!”
然后我睁开了眼,映入眼帘的是我父亲的身影。
接下来,他要我反省、道歉,向他保证,小学升初中一定能进周南(另外一个是八中,全市最差的中学)。整栋楼只听到我父亲的尖叫:”怎么办?怎么办?40分?!还有两个星期就要考试了!怎么办?!“
那一年,我11岁。我就这样一直哭着,一直到天亮,然后第二天,当作什么都没事去学校上课。
三年后,我高中毕业的那年,父亲就没闹得那么凶。因为他也知道,作为一个高中只读了两年的人来说,能够考上二本已经是相当不易了。我是当时唯一一个,我们六中那个几年能在普通班考上二本线的人。
如若说小学是我人生的春天,那么初中和高中则更像是冬天。整个的中学6年,我很少笑过,也很少有真正开心的时候,大多数时候,都在忍气吞声中度过。
我之所以把这些经历拿出来分享,是因为有些同学向我诉说自己读书时的痛苦经历,我觉得你和我相比,已经算足够幸运的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的父亲,他常认为自己是一个仁慈宽厚的人。
“你看,我对你的要求已经很松了。你考试打40多分,我才骂你。你看XX,只因为考了第二名,没考第一名,就在家里挨了顿打。你小学考上了周南高兴得不得了,而XX却因为没有拿双百分,蹲在校门口哭。人与人之间的差别,真是大。”
我父亲说得一点没错,毕业的那天,我确实看到XX因为没拿双百分,站在学校门口哭。
事实上,不仅仅是我家里,整个读书期间,周围都充满着一股浓浓的悲壮气氛。
我记忆非常深刻的是,有一次,我们班第一名上台介绍学习经验。介绍完,班主任问他:“xx,我好想知道,你做过的最骄傲的一件事是什么?”
这位同学反应比较快,不回答什么连续拿了第一,我考了xx中学什么的,而是答:“我曾经在某天下午,连续学习了10个小时。”
全场顿时鸦雀无声,被惊讶了。
班主任随后道:“大家来,让我们一起为xx鼓掌!”
随即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课后,大家也都凑上前去,向他讨教学习的心得。
后来,这位常年得第一的xx同学,患上了非常严重的颈椎病。可是,没有人会关心他得没得颈椎病,他人生过得开不开心,人们只知道他很成功,成绩常年第一,后来去了美国留学。
不仅仅是学校,整个社会都是这样,到处都弥漫着一股反自然的情绪,大家都以悲壮为美。
我七岁的时候,一天公司烈士公园搞儿童节活动,活动完毕,我父母邀请另外一个同事一家去划船。
对方的小孩,区区十岁就戴着一副啤酒瓶厚的眼镜,义正严辞地拒绝了父亲的邀请:“不,我要回去看书,划船浪费时间。”
这个鲜明的事例,屡次在我父亲的口中提及,他眉飞色舞地向亲戚们介绍那个下午所看到的一幕:“你看,他们家的小孩可就懂事了,儿童节,都知道要多看书、少玩,”接着斜眼瞪向我,“不像他,要是有人请他划船啊,高兴得要跳起来。”
是的,这就是中国家长愿意看到的“听话”的小孩,而一个正常的,听到可以玩而高兴的小孩反而受到社会的排挤。
最后是,我想对考生,以及考生家长们说的一些话:
我们这个社会,无论是高考也好,恋爱也罢,到处都充满着一股子悲情主义的东西。比如我以前的女友就说过:“你看别人家的男朋友,自己用着诺基亚,却给女友买iPhone用——你看你,哼。”
我当时就觉得很奇怪,问她:“为什么不能两个人都用iPhone呢?而要一个用诺基亚,一个用iPhone?”
“那可不一样,说明他宁愿自己用差的,也要给女友用好的,这样才能显示出他的爱呀!”
我们很多时候就这样,故意营造一种悲壮的气氛,演给自己看,也演给别人看。希望感动自己,也希望感动别人。这个思想,我曾经在姑娘与姑娘的区别为什么这么大? - 万方中的回答 这个答案里已经论述过一次了。
作为一名高考生,和家长,都要尽量避免这样的感情陷阱。因为这样做导致的结果是:将生活和学习本末倒置。我们去努力地读书,去努力的工作,无非就是想让明天生活过得好一点。你到头来会发现,你的世界是不存在生活的,只有学习或者工作,那么我请问你,你这么努力地去学习和工作,为的是什么呢?
青少年时期,比那一纸文凭更重要的是,对生活的热情、对世界的想象力、强壮的身体、持之以恒的信念,这些都是你今后在这个世界上赖以生存的技能。
事实上,这个世界上长久的爱,都是细水长流、平平淡淡的,而不是轰轰烈烈的、燃烧自我换来的。
吃的最久的,也不是你最喜爱吃的那些色香味俱全的东西,而是一些接近于平淡的东西,比如说——水。
人生也是如此,过度的用力和扭曲,往往都坚持不了多久。要么,形成的就是一个扭曲的性格和人格。
作为一名青少年,该玩的时候玩,该运动的时候运动,该学习的时候学习,完全没必要以牺牲自身健康为代价,去感动自己或者谁,去熬夜、去挤出课间十分钟来学习、去带病坚持学习,没必要。
从青少年时期起,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健康稳定而持续地输出,比这些都重要。
第二点,我们很多人,喜欢把高考当作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当成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其实不是。真正改变你一生的,是你持之以恒的付出和努力。命运可能一时半会误判你的努力,但不会总是。
在中国当前社会,无论做什么,都充斥着一股子“暴发户”的心理:做什么事都希望马上能赚钱,赚不到钱的老子不搞。看书希望马上就起效,对于高考也这样:以为只要考上清华北大、哈佛耶鲁,就能从此爬上人生巅峰,迎娶白富美了。
“十年寒窗无人问 一举成名天下知”,“为XX之崛起而读书”,“考个清华北大光宗耀祖”。这就是很多年轻人、很多家长的心态。
我记得差不多20年前,我小升初的那场考试,XX,也就是那个站在校门口哭的学生的老爸打电话告诉我:“你今后穿皮鞋还是草鞋,就在此一举了。”
这样的观点,即便是在历史上,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科举制度时代,也是不成立的。你中了榜,踏入了仕途,也仅仅是意味着你从一个池子跳到另外一个池子。在官场里面,你更需要处处小心,他仅仅是一个新的艰难的人生的开始——过去因为说错话、站错队而掉脑袋、命运悲惨的例子还少吗?例如我们众人皆知的苏轼同学。
在我毕业后的这么多年,除开第一次招聘看过我的毕业证以外,其他的时候基本上很少看我的毕业证,看的都是工作经历。而第一次看着我文凭开出来的工资,也不过是区区的2000块。你如果进的单位要证件,如果你有耐性,去考个自考也并不是什么难事。
我希望你明白,人生是一场耐力跑,并不是一场冲刺跑。
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我实际的亲身经历来看,高考,只是人生中的一条槛,如果你是个意志顽强的人,高考倘若失败,是打击不到你的。倘若你是个脆弱的人,你被高考所击败,同样,你也会被别的事情所打败。
毕业以后,我经历过失恋、经历过抑郁症、经历过差点要死的体验、经历过40度跟工人一起睡在阳台的日子、经历过罢工潮、经历过成百上千的人跑到网上辱骂和人身攻击的日子。高考,仅仅是我艰难人生的一部分。
而对于那些高考成功的同学来说,希望你们继续努力下去,拿了文凭,走入社会,这仅仅是另一个煎熬的开端而已。
现阶段的高考有着很多的不合理,比如,书本里面的内容,和我们的现实是完全脱节的,我不知道有几个人还记得高中那些力的分解,可以背下元素周期表。我进入工作后,也从没用到过sin和cos,爸爸的基因是AA妈妈的是aa所以儿子的是Aa。
至于有些人说的数学能锻炼逻辑思维,我出来这么多年,感触最深的就是,很多人是缺乏逻辑思维的,不论受过高等教育也好,没受过也罢,归根结底,两种虽然都叫逻辑思维,但并不可混为一谈。
无论如何,我在自己读书的这么多年里,无论成绩好的人也罢,成绩差的人也好,还没有见过几个是真心喜欢应试教育这一套的。倘若有那么几个,也是“除开读书之外不知道搞什么好”的人,他们是应试教育下的既得利益者——因为利益而喜爱,而非真心热爱。
这个世界本应该是这样:让有艺术天赋的人专心于艺术,让会体育的人醉心于体育。而高考不论你擅长什么,你都必须会语数外。据说这是因为要全面发展的需要,事实上,这个世界上很多的天才,都是偏才。你这样做,会泯灭很多人才。
但我们同时又可以看到,高考是在一个权力和人情社会下的折衷产物,假如没有了高考,这个世界会怎么样?毫无疑问,必然是走后门、靠关系、潜规则盛行——这些反而对那些寒门学子不利。
高考也是在这个非诚信社会下,迅速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信任的桥梁——文凭虽然不能说明绝对的问题,但通常会为企业省下不少的识人成本。
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赞成对高考太过于轻视。
我以前去家教,哪怕是中考前一天的晚上,我的学生还在跟我说:“万老师,反正我明天没希望了,你让我先听音乐放松一下吧。你让我睡一下,就一下。”
小孩因为受到家长的过度溺爱和保护,时常不懂得这个社会的残酷和惨烈,他们知道,反正父母到时候会保护我的,即便我考不上,他们也会出钱让我进好的中学。
一个人,从小学读书,读到高三,要经过12年的漫长时光,这同时也是人格和性格重要的塑造期——一个人,你可以不去重视应试教育,但你至少得认真一次,对得起自己12年的青春。对于那些连自己12年的青春时光都不太看重的人,我们通常也别指望着他会对其他事情认真。
当然,也许当你有天进入社会以后,磕得头破血流,你会反过头来,再重新思考这些问题,才会明白什么叫认真、什么叫严谨,不过这个代价未免也太大了一点。
我有事没事,很喜欢看各种广告。其中Johnnie Walker有一条广告语非常打动我:Keep Walking,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永不止步。Johnnie Walker根据这一条理念,拍过一个叫“语录”系列的片子: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而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领域里默默地奋斗而付出。广告的最后,永远画的是一个小金人,拄着根拐杖,走得很从容优雅。
我觉得人生真的就要有着这样的态度:平静地走、坚韧地走、不慌不忙地走,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不论你遇到的是高考,或者没有高考,都能做到处世不惊、不叹、不喜、不悲,都是如此般的从容优雅,你最终将发现,这种人,终将比那些冲刺跑的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活得更为从容,更加真我。
最后,祝你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