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
澳 | 大 | 利 | 亚
◤时间,看得见◢
经过一年的全职工作磨练,现在开始接管亚太区七个国家的人力项目的我,在悉尼一个没有中国面孔的办公区域里,想起了曾看过一句话,大意是:今天的自己的位置是三年前的行为选择决定的,相对应的;三年后的位置是今天的选择和执行计划决定的。于是脑袋忍不住像电影回放一般,倒回去翻阅了过去几年自己的海外求职和学习经历,顿时感觉,好像还真是这么一回事。
几年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一个一个独立事件,好像没有直接的关联性,但回忆起来仿佛又神奇的一环扣一环彼此催生。在海外,第一次敲开机会的门以后,就像在为接下来的一步沉淀着,打下日后伺机而动的基础。每一次像海绵一样吸收着所见所闻的营养,就在为新一次上场储备着厚积薄发的能量。
2012 佛罗里达求职时 VS 2015 悉尼工作之余
跨越理想和现实的距离,需要时间。
2011/01
加 | 拿 | 大
◤运气的另一种获取方式叫主动请缨◢
刚到加国,看到校内外兼职机会都会投投试试的我,把住了一个机会,给八十个人的大三国际商务课程当助教。作为一个中国人,如何突破加拿大本国人的围城,拿到时薪不错的商学院助教机会呢?感觉自己不够,借助外力来补。于是,我求助于我的国际贸易专业的教授写推荐信。一份求推荐信的邮件发出去以后,等回来的回执是教授对我的英文能力和职位胜任水平的担心。
我认真阅读了她的回复,并列下了让她迟疑的三个点:英文水平、同类的工作经验不足、专业深度不够。然后,开始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的不足具体在哪儿、可提升方法和执行法有哪些、可转换的能力和胜任力在哪儿。全部清楚地写完以后,我编辑了我的回复,回复的第一部分为认真感谢她的认真考虑和思量,第二部分为承认差距,第三部分陈列了我的应对方式和执行计划,并在附件附上了两份简历。第一份是我第一次写英文简历的初稿,第二份是修改过无数次,并找专业人士一再修定的简历最新版本。 在邮件的最后一段编辑了一段话,大意是以这两份简历为例,暂时不是最胜任正好是鼓励着自己一再尝试、调整直至变得胜任的原动力。
邮件回复过去以后,并没多想,尽完人事不大有遗憾的感觉,然后两天后我收到了她完整编辑、有论点论据的推荐信。之后,我把我助教的申请交上去了,附带着这份推荐信,然后我在没有明显竞争优势的申请中,幸运地拿到了助教的机会。那时的我,慢慢开始意识到,运气除了不请自来的这种形式,还一种获取方式,那就是主动请缨,走上前去敲它的门。让机会一个接一个,让运气慢慢滚雪球一样滚动起来,不再遥不可及。
2012/08
美 | 国
◤把从零到一、从一到二的可行性找出来◢
刚进入研究生阶段的我,面对扑面而来的课业和求职任务,有一些没反应过来。同班同学的工作经验、教育背景、年龄和阅历是参差不齐的,换一句话说是差异巨大的。三十八个人中,有在美国GE工作三年的才貌双全还带着迷人微笑的美版高富帅,有工龄十余年并实际参与过美国境外战争的美国军官,有带着家族企业管理需要前来学习的美版白富美,当然也有沉浸在最好的时光中表面正经但内心还明显没玩够的纽约客。
差异化是好事,让所见所闻都充满新信息,无论什么场合即使不主动参与任何讨论,都能汲取无数新概念。不好的是,需要跟这些实力和资历差异化非常明显且各显神通的美国同学们跑同一跑道,看起来出发点一样但实际上很不一样的争取大公司的实习机会。外加,让我在某瞬间觉得整个人都不好的是,身上还背负着国际学生的头衔,当时我在想一个美国公司如果不是业务所需的话,为什么放着美国人不要,要一个外国人来参与人力资源的管理呢。刚开始,我也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哪。但站在原地不是办法,安静了一段时间后,我开始找路并作出以下调整:
▋第一,在观念和定位上,将自己的国际学生身份,乍一看的劣势转化成一种优势,比如,着眼于自己有什么,包括双语、跨文化交流能力、适应力和冒险精神。
▋第二,理解美国文化,在求职和工作这条路上,美国人普遍比较自信,他们有一分会说成两分,两分说成四分,而中国人相对保守,习惯有一说一或者更有甚者会矜持地将一含蓄地说成零点七五。这一点在求职的自我营销中,直接在战术层面拉低了基础分,要调整。
▋第三,刚开始面对社会、开始求职的时候,我是谁不是那么重要,对方需要什么并且知道如何满足它会显得更加重要,毕竟刚刚开始,我需要先拿到一张入场券才能有机会上场。求职时要针对同类型职位的基本所需和不同公司具体职位的个别需求,进行整理分析,知道对方需要什么样素质的人,然后回归到自己提取自己身上满足基本所需和个别需求的点,并将这些点言简意赅地融汇在面试时的自我介绍中。
▋第四,在没有找到路之前,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大的小的,合适不合适的,胜任不胜任的,都要去试,把尝试的过程当作免费培训和磨练。
坚持了三个月以后,在全班还有三分之一的美国人还没找到实习的时候,我敲开了两个工作的门,一个是在本校的国际学生办公室做公关顾问,一个是在跨国公司北美总部做人力资源暑期实习。 那一刻,我感觉到了行而有方能攻破一些看似是难关的任务的可行性。从那以后,我记住了这个可行性。
2013/05
新加坡 | 马来西亚
◤未来还未来时,思想的萌芽◢
在暑期实习开始的前一个月,跟随着威望很高的前Shell全球人力资源总监前往了新加坡、马来西亚,去往了十多个跨国公司的亚太总部开始商业探讨之旅。当我看到各跨国公司亚太区总部高管们行走商业世界的从容,我开始萌发了一个按捺不住的念头:我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PwC办公室,听亚太区负责人分享案例的我们
亚太区的高管们大多拥有着东方的智慧和对西方文化融会贯通的领悟,他们在中西文化中自如的彰显着魅力,让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了一种商业中的东西和谐美。因此也暗中提醒着自己,视野要放宽,要记得自己的东方的根,然后,看得高一点、远一点,如果有任何可能和机会的话。
2013/06
美 | 国
◤为什么,是我(你)?◢
一三年六月开始,回到美国坐落于北卡的一家跨国公司北美总部开始为期十周的实习。工作之余和HR Head沟通中,我们会探讨Top Talent的特质和共同点,其中有一个点影响我很深:无论做什么事情,寻求一个职位也好,找寻一种帮助也好,申请参与一个项目也好,在表达出参与欲或提出申请之前,都要先扪心自问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选你。
需要好的回报前,静下来问问自己凭什么值得好的回报,想好答案并把答案提取好。如果凭什么的回复不够有重量,尽可能的找机会返回去再给自己加加分、增增份量。从那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把“凭什么是我”这几个字写在记事本里,以此反问自己和督促自己 Be Ready。
2013/08
美 | 国
◤将热血洒在理性的种子上行而有方的做梦◢
暑期实习结束以后,回到学校,开始海投全职工作。北美的、亚太的,只要能对应的上的,搜索得到的,在学习和兼职同时,保持着每天平均申请五、六份工作的节奏。人力资源专业是雇主担保专业清单中的冷门,当身份问题的回答是没有时,直接间接地就能感觉到面试官的为难,更有甚者直接话锋一转。为此,曾沮丧过,但沮丧后深知自己还有想夹缝中求生一次的冲动。
能否有一个机会能让我突显我的亚洲背景优势,然后又能在西方工作环境中得到打磨,就像在新加坡看到的那些能将中西方智慧运用到恰到好处的高管们一样?那个念头又在我脑海活灵活现了,之后,我开始尽可能现实化这个想法并将它作为我的求职追求之一,并在一次次面试中探索着它在现实中的可能性。
在一次商学院举办的商业圆桌会议后的聚餐上,我遇到了一位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全球人力副总裁,我们开始聊个人经历、对亚洲崛起的看法和应对文化差异的方案,也不知是遇到聊得来的人还是都在圆桌会议上喝了一杯的缘故,整个晚上几个小时的社交时间,我们原本应该分次和不同的人沟通,但那一次我们在人群中单独聊了两个多小时。沟通中,我把我想找一个能结合中西优势的平台的想法告诉了他,而当时的我并不知道他是第二天将会面试我的一个公司的高管。第二天我去到面试点的时候,有一种做梦的感觉,怎么说呢,就是等到风来的感觉,那感觉消除了所有面试该有的紧张和不安。
那次面试后不久,我拿到了飞往费城全天面试的机会,再后来,我带着过去几年学会的做人做事以及说话思考的模式集中在一天的时间里,浓缩演绎了一次。回到学校以后,距离毕业只有三周的时间,我接到电话通知说我拿到了全职工作机会,培训计划为一年在美国费城的国际总部人力资源部做助理,第二年开始分派到坐落于澳大利亚悉尼的亚太总部开始涉足亚太区人力资源中层管理。
回望这段经历,不禁感慨,人还是保有梦的好,万一一天它真成真了呢?
◤梦“醒”了,我们,毕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