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捆绑,拒绝束缚,活出你自己的样子



和一群二十几岁的姑娘聊天,我问起“你们觉得自己是个独立的人吗?”大部分的女生都摇摇头说“不是,独立很难啊,总想着依赖人一个人”,那几个没有摇头的女生,也唉声叹气地说“一直走在摆脱依赖的路上,却从没有真正做到有任何的改观。”这次聊天之后,我一直在想:到底是什么在阻碍我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独立意味着什么?它一定是应该被鼓励的吗?


某一天,我公开了自己的邮箱,大家如果有什么需要倾诉的,可以写信给我。令我意外的是每天收到的几十封邮件中,至少有十几封是关于依赖而导致的问题的。


有的是大学生,她离开家出来读大学,半年时间过去了,依旧会每天因为想家而失眠,问我是不是应该考虑辍学。我问“你想家时,到底在想些什么呢?”她回复我“就是一遍遍地回忆从小到大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翻来覆去就那么多东西,可还是禁不住自己一遍遍地去想”“你的周围每天都会发生那么多新鲜有趣的事情,为什么不试着想想这些呢?”“我想了,但觉得一切是和我无关的,只有父母是属于我的,是最爱我的”。这是对父母过度依赖的典型,离开了父母,一个人完全无法生活,想想是多么可怕啊:如果她就此回到父母的身边,或者一辈子待字闺中,或者相亲时,还要带着父母一起。


血缘关系自有粘性,但并不意味着这种依赖就是自然而然。父母也有属于他们的生活,孩子长大之后,无论境遇如何,可以时常造访,但不能再完全浸入到他们的生活之中,如同一位妻子写给丈夫的话:“你可以爱孩子,但你要知道:我才是你的爱人”。两个独立且交融的世界,才会让两代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


有的则是依赖朋友。经常有人问“朋友这几天没有联系我,是不是不想理我了?以前她可是每天都给我打个电话的”;“我们三个是闺蜜,可是她们两个近来走得越来越近,我感觉被排斥了怎么办?”;“今天得知朋友在背后说我坏话了,我再也不相信友情了”;甚至有姑娘抱怨“我一个朋友,每次上厕所都要我陪她去,说是一个人太孤单,没有人说话,天知道,上个厕所才几分钟而已,我该怎么做?”……这些令人苦笑不得的问题背后,是对朋友的紧张,而之所以这么紧张,是因为朋友几乎成为了她生活中最重要的支柱,而一旦这个支柱有所变化,就会让她们心惊肉跳。尤其是对于一个人在外生活的单身女性而言,闺蜜几乎成为了全部情感的寄托,但是这个支柱是人,是有情感、会活动的人,不是一个固定的物体,变化是肯定的。交往中的一点点风吹草动就能牵制一个人的神经,对双方都累。


当然,最多的还是关于对男朋友或者老公过度依赖而产生的各种问题。有些姑娘选择尽早结婚,就是抱着“拴一个人在身边”的心态的,小江就是其中的一个。她和男友确定关系是在大学,自此之后,她几乎没有一个人独立做过事情,连吃饭都是男友每天送到宿舍楼下。周围的同学都羡慕她的好运气,男友更是对她发誓“只要有我在,天塌下来也会有我顶着,你只负责快乐就好。”小江的确是快乐的,因为这完全符合她想象中的爱情,一个随时得到保护的小公主的美梦成真。


大学毕业后,男友想要去外地工作,她为了防止长期异地,用尽了各种办法,几乎是“强迫”男友一毕业就和她结了婚。没有办法去外地工作的男友,只好在当地找了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每天早上送她上班,中午去她公司附近和他一起吃饭,晚上九点前准时到家,如此规律地安排,据小江说是因为这种她不想和周围的人群有什么联系,只要两个人相濡以沫、甜甜蜜蜜就好,其他的人际关系种种琐碎而无聊。


这样一过就是三年。直到有一天,她发现老公出轨了,而且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这让她完全不能理解:“我老公根本没有时间去和别的女人交往啊?”可当她和老公摊开这件事情时,老公的解释更是让她难堪:和我在一起的女孩很有钱,我已经不工作好久了,每月上交的钱都是她给我的。她完全不相信这么狗血的事情,竟然发生在老实本分的这个被她称为老公的人身上。她打他、骂他没有尊严、不要脸,但这个男人只给了她一句话:我已经决定要离婚了。


小江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不离,坚决不能成全这对狗男女”,其实,她知道:几乎没有任何社交的她,离开了这个男人,她什么就都没有了。就这样,老公和那个女人在一起,她一个人独自生活了一年多,依旧不肯离婚,她觉得哪怕是名义上的老公,也让她觉得踏实。


迫不得已的男人,只能求助法律,把所有的财产都留给了她,决然而去。现在的小江已经三十五岁了,没有一丁点想要再去结婚的冲动,住在父母家里,周围一旦只剩下她一个人,就会吓得浑身抽搐,即便做了心理干预,也疏导不好。


婚姻本来是一件无比美好的事情,但在小江那里却成了噩梦,不在于爱情本身怎样,也不完全是男人的品行问题,而最主要的就是小江的依赖,那种由依赖而产生的负重感,让男人喘不气来,只能逃脱。哪怕小江关注一点点自我的成分,也不至于有今天这样的结果。


有多少女生和小江一样啊,觉得只要嫁了人,就可以把自己抛掉,全身心地投入到家庭生活中,等几年之后,抬起头来时,只能看到屋檐下的那小片天空,自动地与窗外的世界隔离。爱情需要信任、需要支持,但绝不需要无条件地依赖,完全依赖的两个人的状态如同一潭死水,没有生命力的样子。


我有一个朋友,她的依赖性则体现在对待孩子上。从怀孕到孩子四岁,这四五年的时间,她的全部精力都是在这个孩子身上,完全无视她的家庭、工作和生活,每天的喜怒哀乐全部和孩子的状态一致。有天,她看到朋友圈里有个刚刚生完孩子的母亲,要去咖啡馆谈工作时,竟然嗤之以鼻:“还是不是为人母的人了,把孩子扔在家里还有没有良心?”很难想象这样的话能从一个研究生毕业、辞职前已经是经理的女人口中说出,也许这也是她自己始料未及的。即便是作为母亲,和孩子的界限感依然是非常重要的,当你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孩子身上时,也在剥夺孩子和其他事物接触的机会。


这些依赖感还算是显而易见的,但有一些依赖却是隐形的,比如对于工作的依赖。现在很多所谓的女强人,几乎把所有的心力都放在工作上,每天都把自己的时间填得满满的,没有了工作,就不知道具体该做些什么了。这种被工作捆绑的状态,听起来似乎很具有奋斗精神,但这种“忘我”的态度带来的后果是:也许你的事业很成功,但没有生活。


一个人活出自己的样子,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但第一步一定是独立,尤其是心理上的独立。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独立并不高级”,它应该是日常生活中很普遍的状态,有自己的主见,在人群中能保持自己,时刻能看到自己。独立并不是不需要依赖,而是当你独立之后,会在更高层次上有选择地拥有依赖感,能够很合适地把握分寸,既让别人舒服,也让自己完整地成长。


依赖看似在让自己舒服,但在本质上,却是在剥夺自我成长的权利。独立是可以产生自给自足的养分的,它是一种内生力,只有当你确认到自己的存在时,它才会发挥作用。而依赖是具有消耗性的,不管是对朋友、对爱人还是对工作,消耗爱、消耗精力、消耗对世界的认知,看起来有些荒谬的是:依赖的人,特有的能量本来就少,还要把大部分分给别人,自己能保有的量可想而知。


当我们不再用外物捆绑自己,不再自我束缚时,会发现没有依赖而拥有的幸福感,才更值得你去追求和珍惜。


本文作者为刚于第二届中国精英女性影响力论坛获得“2015最具潜力女性”的90后新锐作家:蓑依,著有畅销书《这世上的美好,唯你而已》,文字真诚、冷峻,常常一阵见血地戳穿世人的伪装。蓑依的第二本书即将面世,敬请期待!


第二届中国精英女性影响力论坛现场最最精彩的视频行动君正玩儿命剪辑中,明日放送!!小伙伴们!千!万!不!要!错!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