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真正将读过的书牢记于心?



使用本回答的方法之前明确几点


你读得进去一本书;

你有一定的阅读量;

你想进一步提高;

你想深刻理解一本书;

你大量阅读后发现提高不多。


读书之前的几个准备


*主题阅读:一段时间内只读同一领域的书籍,如此一来这些书的知识才能很好地联系。


*练习冥想:一天冥想半个小时,假以时日,你看书会越来越专注。


*时间分配:用精力最充沛的时间读更难的书,用最疲劳的时间娱乐和休息。


*适时复习:读完一本书在快忘了的时候去复习,效果最好。


超细节阅读模式


①认识超细节阅读模式


超细节阅读模式,意味着超越书本的细节,增加细节,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和记忆书本的内容。一个作者脑中的知识如果有100MB信息量,写到书上可能就变成了50MB,高能读者在吸收到自己脑中可能就变成了10MB,漫不经心的读者也就读到了1MB,而这1MB的知识,实践到现实中的可能也就10KB,这是看书没有成效的根源。


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丢失细节,如何吸收一本书,加大信息提取率才是关键。


原理解析


*超细节阅读模式的原理是:


增加细节,增加信息冗余度,既然信息会衰减,我们就增加信息输入。用大量的细节建构每一个知识点的根基,使其牢固而深刻。


通过场景化模拟原作者的知识积累过程,用直觉、情感和经历领悟知识,实现知识到实践的零距离化。


一个场景携带着巨量的信息和细节,当这个场景坍塌后,它的遗体即是你的知识的骨架。


提取一本书的精华,反复打磨,反复使用。

小部分时间扫视/浅读完无效文字。

大部分的时间打磨价值内容。

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简单的叙述,蕴含的是数十年的领悟和积累。只要你去做,就能如此,说得如此言简意赅,明明白白。听过这句话的人上亿,读书破万卷的人有几个?


是他们不想下笔如有神吗?不是,是这句话在他心里没有分量,没有多余的细节和经历建构这句话,这句话是一个超高压的压缩包,没有几个人能解压出来。


每一本书的知识的真正实体是作者多年的经历和思考,那些才是真的知识,它们储存在作者的脑中,不在那本书上。书上写的,是文字。


我们要做的,即是把作者那些经历和领悟,直接映射到你的脑中。所谓超乎细节,不过如此。


演讲式


通过虚拟演讲的方式,你的所读所想必须在脑海里说出来。


你的思考会贯穿这句话的含义、原因、用法和它的来龙去脉。


而这又要求你对当前所读的内容有深刻的了解,如果你走马观花,你是说不出一二三的,你说不出来的瞬间,这个方法便将你的注意力拉回书本。


这会让你发现你以前的阅读是有多浅陋。平常你的阅读下意识地回避了那些你想不通的句子,而这次,将让你面对它们。


你身处新书发布会上,你在热情地演讲,台下的观众兴奋地坐着,一共有1000个,是的,你要想象出1000个观众,每个观众都是独一无二的实体,他们有胖有瘦,有矮有高,戴绿帽的,手舞足蹈的,都有。


在这次演讲里,你发布的新书是你现在所读的书。


你正好讲到你所读的这句话和这段话,听众们兴奋地鼓掌,你要讲给他们听。

你用双手比划着这句话的意思和你是在什么地方得到的灵感。

你叙说着你写这本书的经历,感动着你的读者和粉丝。

你此时此刻读到的这本书的这句话,你正在从容地用通俗有趣幽默地话讲给他们听。

你每读一句话,你脑中的场景的剧本就要演示一次,你给你的忠实听众耐心的讲解这句话的含义和起源。

有时候微笑,有时候尴尬,有时候羞涩,有时候悲伤。你脸上的表情很丰富,你的经历很深刻。你的情绪要表现出来,你若有所思,你激动万千。

你的听众会问你无数的问题,这里为什么这么写?那里为什么是那样的结构?哪些是比较重要的节点知识?

你会尴尬无比,你要觉得很尴尬,因为你在新书发布会上露出了马脚,听众怀疑这是不是你写的书,你要解释给他们听,这句话为什么如此,要能说服他们。


有一个绿帽听众问你是怎么领悟出来的,你要把你的经历讲出来,泪流满面。

你会在这个边学边教的过程中,强力地吸收书本的知识。读完一遍,你绞尽脑汁。但这时候,你都想通了,你的记忆很牢固,你自信满满。


*新手如何入门:


读完一个章节,讲一遍给自己听。


做笔记


1.画一个简略的思维导图。

2.模仿作者,用自己的话把知识点写出来。


这两点非常有效,三、五、六、七的方法你学不会的话,这两点你一定会。


模拟场景实践法


你应该在阅读的过程中模拟场景去实践他们。


这不同于虚拟演讲,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它的逆过程。你读完每一个知识块,你必须设想去实践他们。


你的脑中不断地模拟实践的场景,以及实践会遇到的困难和收获:

例如:阅读交流类书籍,你要微笑,要善于夸奖他人,善于揣测别人的想法,善于洞察他们的内心。这些,都应该在你的阅读过程中模拟着实践它们。


你要模拟在图书馆、学校、公用厕所、办公室、车站等等具体化的场景,你遇到各式的人,与你的生活完全一样,而你所做的,全部直抵核心。你不需要被琐事牵绊着无法练习那些知识,这是你的世界,你随心自如。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练习你面前的这本书。


你在跟你梦寐以求的情人微笑,交谈着,你很喜欢夸奖他/他,你心里扑通地想着它所想的,你想洞察它的内心。

你在跟你痛恨无比的仇人交流着,你在努力克服你对他的不满,你必须微笑,夸奖他,你必须对待他像对待你的情人一样。

这是两个极端情况,你必须学习它们。


遇到任何的知识块,你都要有相应的丰富的场景模拟来支撑,这是你完全彻底学会它们的好方法,这是你接近作者水平的绝佳机会。


*有了模拟场景,你得到了很多:


你不会将一本书看完便束之高阁。

你不必应对琐事、突发事件和任何不可控变量,你全神贯注地修炼那本书,提升你自己。


更便捷、更高效、更理想化、更完备的练习材料。


当你在现实中练习时,你不会不知所措,你应付自如,你体会更多。


*新手如何入门:


读完一个章节,想一下这个章节要用在什么地方。


关门打狗式


一个新知识就像一条疯狗,你不能制服它,就只能逃跑。

一本新书有无数的新知识,无数的疯狗,你闯入了它们的领地,便死无全尸。


你学一本书,必须懂得关门打狗。

你不把一条条疯狗引入你自己的领地,你就难免跟它咬得一嘴毛,垂头丧气地走开。

你不把一个个新知识与你的旧知识关联起来,你就不能制服它。


搞定一条疯狗,要么碾压它,要么跟它做朋友。


*碾压:


书的内容你都知道,或者你知道的比它深刻得多,这条狗不好使,放弃它。


*做朋友:


书的内容你都不知道,但水平差不很多,你应该选择跟它做朋友。

如何做朋友(如何学习新知识):


1.你不懂得狗语,让你的狗去跟它们交流,它们才能听从于你。

(搜寻类似知识,建立关联)


2.你要让你最信任的狗去跟它们交流,你刚制服的狗,不太听你的话。

(用最熟悉的知识建立关联)


3.你要让品种最接近的狗去交流,这样疯狗才会听话。

(用结构相似体系相似的知识建立关联)


4.你的狗跟疯狗的感情越好,疯狗就越听你的话,而感情,需要多交流才能增进。

(一次建立关联后,多次巩固,关联的绳索才能粗壮)


5.你必须了解你自己的狗,才能更好地命令它去制服别的狗。

(拆解旧知识的结构,拆成粉末再组合)


6.每一只疯狗都是上辈子折翼的哮天犬,它很听话,只是你不是二郎神。

(把知识当做自家人,多次使用它,它便会成为你最牢固的知识)


7.面对一条陌生的疯狗,你手下的狗太少,无法制服它,还是乖乖逃跑吧。

(绞尽脑汁无法建立关联,那是你的旧知识太少,或者你根本不了解你的旧知识,他们都是一个个你不会使唤的狗)


8.别太惦记着别人家的狗,又不是你的。你硬要把它套上狗链,就等着被咬吧。

(别羡慕别人的知识,他们都是一步一步学出来的,你硬要一步登天学会他们会的,就等着一嘴毛。)


9.你吹个口哨,你的狗就能跑去跟疯狗交流。

(思考并不是由你来完成的,认清这个现实吧,你只是告诉大脑要搜索类似的知识,他们便会去搜索,而不是你来搜索你的知识库存。

简单的说,你只是发布了个命令而已,具体的思考活动是你的潜意识做的。)


10.大部分时候,你连口哨都懒得吹,直接棍棒伺候,打赢一条疯狗很容易,让它听你话却是难上加难。打赢一条疯狗有什么用?遇到下一只品种相似的狗,还是等着被咬。


11.养成吹口哨的习惯,别让你的狗,变成别人家的狗。


*新手如何入门:


读完一个章节,

想一下生活中有什么是与这个章节类似的?

想一下你读过的书有与这个章节类似的吗?

同类书籍你一般都能想到,那不同类的,如心理学和金融学有什么类似的关系吗?


⑦电影场景式


电影场景式适合想象力丰富的人。


你每读到一篇文章,必须设想出一个最匹配的电影场景去实现它的含义。


就如第六点关门打狗式,你每读到一句话,就会有一个电影角色去把那句话说出来,惟妙惟肖。 这是最高阶的场景化,也是我经常使用的招式。


我每读一句话,就会出现一个电影画面,用最生动的方式表现出那句话的含义。


我看到关门打狗式的反映是一个帅气聪慧的主角在一个荧屏前介绍他的关门打狗式大法。(“如何做朋友?”问得很好!电影人物用食指指向观众,眼神锐利无比,我每读一句话,他就会用荧屏来展示如“1.你不懂得狗语,让你的狗去跟它们交流,它们才能听从于你。”的图像。 观众欢呼雀跃,兴奋不已。那个男性主角在用他的气场讲述着这一切。 电影式是最生动的叙述,帮助你建立场景库存。


*这意味着:


你的每一个知识都用图像连接。

你调用知识的速度极快。

你的知识可以与任意的知识相互连接,不管它如何抽象。


总结


方法是死的,人是活的。每一种方法都有它的适用范围,生搬硬套者,无法习得学习的精髓。

对待一件事物,只需抓紧它的核心。理解信息传递必然丢失细节的本质,你也能想出更适合你自己的阅读方法。


用法提示


用速读的方式扫视,忽略无效内容,搜索到关键知识点后用以上方法巩固。场景化不意味着把作者的废话也场景化,越难的书看得越慢。


一种全新的方法你必须使用30个小时以上的刻意训练时间去入门。


超细节阅读用于嚼烂那些很难理解的知识点,你看完之后无法立刻运用的,你都可以场景化。


初步阅读之后,对关键知识点进一步精耕细作。


推荐阅读第二遍时使用以上方法。你第一次读一本书的时候,如果不能初步理解,应先用你以前的方式浅读一遍。


*你的阅读过程是这样的:


扫视→发现知识点→使用场景化或其他方法巩固价值内容→下一本书→扫视


*阅读速度慢的同学你应该是这样的过程:


浅读→提炼→用以上方式深刻打磨


学透一本书,你应该把那些废话忽略,再把那些有价值的东西通过各种方式提炼到你的脑子里。


这是我为什么要提供这个方法的原因,将大部分的思考凝聚到那些有价值的内容上。


文 | sum哈哈

(本文经作者授权后转发)

行动派DreamList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