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最好的电影:少年时代 (Boyhood)


今年的金球奖颁奖典礼将在十几个小时后举行,在此前公布的提名名单上,《少年时代》(Boyhood) 获得最佳剧情片、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导演和最佳剧本五项提名,仅此于《鸟人》(Birdman)的七项提名。我个人对《少年时代》十分偏爱,所以预测这部片子将会拿下分量最重的最佳剧情片,同时私心里也希望伊桑·霍克能拿下最佳男配角、理查德·林克莱特能拿下最佳导演。


1、《少年时代》记录了一个少年从6岁到18岁的成长过程,银幕上的时间跨度是12年。但是它特别的地方在于,这部戏在银幕外的拍摄同样跨度12年。在这12年的时间里,剧组每个周末都会聚集在一起拍摄,以致于被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戏称为“为奴12年”。


2、这样的拍摄方法本身就是一个极为罕见的实验,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伟大的行为艺术。银幕内外,演员和角色同步成长,同步衰老。扮演主角少年梅森的小演员从小被选中拍摄这部电影,电影的情节和他的现实生活在12年的时间里不断发生着微妙的互动和碰撞,彼此修正着对方的状态。


3、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是一部观感有如美剧的电影。但和美剧又不一样的是,如果是一季一季地追美剧,观众和演员与角色在同步成长与衰老,其实对时间这个维度感知得并不明显。而在《少年时代》里,观众在不到三个小时的时间里、以一种上帝视角快速检阅了浓缩12年的人生,就像是穿越时间隧道一般。



4、毫无疑问,也毋庸讳言,这样的拍摄方式对电影有着直接的加分作用,相信大多数人都是带着对这一点的好奇才走进电影院的。而在许多观影网站上,这部片子以零差评的奇迹成为神片,也与此不无关系。


5、但是,如果认为拍摄方式是这部片子成功的唯一原因,那就对它太不公平了。即使不考虑拍摄方式的因素,这仍然是一部超越绝大多数电影的经典之作。它一反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叙事传统,全片几乎没有什么戏剧性的冲突、甚至没有完整的情节,而只是由梅森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个个片段聚合而成的流水账,平淡,随意,漫不经心,不酸不甜不油腻,可是有一种自然而然的打动人心的力量。简单地说,如果你喜欢美剧《摩登家庭》,你应该也会喜欢《少年时代》。



6、毫无疑问,这部电影的关键词,是时间。少年的脸渐渐拉长,唇边长出胡茬,父母的眼角爬满皱纹,光阴似水流年,时间的诗意和残酷感扑面而来。这是理查德·林克莱特反复雕琢的用意所在,甚至也许是他这个行为实验的最大目的,也是其他大多数电影无法给你的独特观影感受。


7、除了时间,这部电影的另一个关键词,是“这一刻”(the moment)。在电影的末尾,刚刚满18岁长大成人、刚刚开始大学生活的梅森,和他刚刚认识的女孩在野外聊天。女孩说,“你知道每个人都在说要抓住这一刻 (seize the moment)吗?我却觉得,应该是反过来,应该是,这一刻抓住了我们。” 梅森回答说,“是的,这一刻似乎是永恒的。这一刻永远都是现在。” 林克莱特终于按捺不住、借助角色之口说出了自己的哲学思考,毫无疑问也是全片的点题之处和点睛之笔。



8、林克莱特对时间这个概念,有着一种近乎痴迷的执着偏爱。他用18年的时间拍摄的爱情三部曲,1995年的《爱在黎明破晓前》、2004年的《爱在日落黄昏时》和2013年的《爱在午夜降临前》,同样是电影史上罕见的时间游戏。如果你喜欢那三部电影细腻而话唠的风格,一定也会喜欢《少年时代》。


9、观看这部电影的另一种有趣的方式,是留意其中有意无意之中记录下来的这12年来这个世界的变化。多年前的古董老旧苹果电脑,老式手机,哈利波特,红白机游戏,等等,无数诸如此类的时间符号,会让你不时地会心一笑。



文 | @假装在纽约


行动派DreamList微信号:xingdongpai7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