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拍的不够好,是因为你离炮火不够近。”
这是行动君的偶像卡帕先生曾经说的话。
三个小故事,想做就去做,别在旁边墨迹。
翻译成心灵鸡汤就是:
如果不试试,什么都白玩儿。
结束了上海六大高校(后来又去了交大)的分享会后,我开始回想这些分享会中观众提出的有趣又深刻的问题。其中,印象最深的当属这个:
一个女生问我说,她很喜欢拍照片,可是当她去看演出或者演唱会的时候,因为坐得离舞台很远,她的相机只能照得很暗或者怎么样都照不好,这种时候她该怎么办?有没有什么技巧可以让照片拍得更好?
当时,因为场地很大,人很多,不免有些观众的交谈声,场内有些嘈杂。女孩子没有拿到话筒,微弱的声音几乎被淹没。
我思考了一下,直接说:那干脆就不要拍了吧。
她脸色有点奇怪,似乎没想到会得到这个答案。而观众中的声音变得更大了。
我没有管这些,继续说:就像Argo里的那句话,就是《逃离德黑兰》那部电影,最后它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虽然可能和剧情没啥关系啊,它说:“如果你想获得掌声,那么一开始就该进马戏团。”
我的话音刚落,全场顿时安静了,就像中学时代吵闹的自习课上全班突然莫名其妙地安静下来那样。
我忍住没有笑出来,看来大家都在思考这句话的意思。
我继续说:“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如果你想做一件事情,直接去做就好了。想获得掌声,就去马戏团;想拍好照片,就直接跑到台前去拍。你又想当观众,又想拍好照片,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为你在拍照片的时候,考虑的是各种参数,快门、光圈、感光度、构图、焦段等等……而唯独缺乏享受那个舞台带给你的感受。你是通过相机在记录,而没有参与其中,你和这个舞台实际上是隔离的。记录和参与,两者只能选一个。所以我为什么一开始说,干脆不要拍了。
“既然买了票,即使坐得再远,也该好好享受演出带来的感受。如果真的要拍,那就去做工作人员,去做活动的志愿者,去做一个专门记录的人。”
经常收到关于情感问题的来信,大部分是女生。有姑娘问我,说她有点喜欢谁谁谁,可是不知道人家是怎么想的,她又不好意思去追。
“万一被拒绝了多没面子啊。”她说,“我更受不了有些女孩子娇滴滴地围着自己喜欢的男孩子问这问那,好像迫不及待地要把自己推销给男生,生怕男生看不见自己一样。”
遇到这种问题,一般情况下我只会问一个问题:对方有女朋友吗?
倒也不是说没有女朋友的话就要直接采取行动,而是在行动之前要清楚自己的角色和立场。喜欢一个人,归根到底是希望他开心、幸福。如果他已经有了幸福的生活,那就莫打扰,默默当一个观众颔首祝福吧。
问题是,没有呢?
有姑娘说,我一开始对他还是有点意思的,后来找他聊天,也挺聊得来。他约了我出去过几次,有几次我没去。结果最近不知道怎么的,他就不找我了。男生追女生不应该是义无反顾的吗?为什么他变得这么快?是不是他压根就不怎么喜欢我?说不定这个男生就是个朝三暮四的主,还好当时没拉下来脸去追他。
作为一个男生,我在这里替广大男同胞说一句:这世界上不存在无缘无故的喜欢或是付出。别人对你好,都不是理所当然的。
男生起初喜欢你,可能是因为生活中接触到的某些“point”而吸引,比如长相可人、说话温柔、举止大方、懂事体贴等等。雄性荷尔蒙因为这些“point”旺盛分泌,转化成追求女生的行动。
可就像翻山一样,抵达终点之前需要翻过好多座山,路途漫漫,起初的动力也许只能支撑他翻过第一座。那么后面路程呢?
你又做了什么让他坚定地走下去呢?
我觉得很多时候人们存在一个对情感的误区。似乎追求异性只是单方面的事情,“你没有追到她只是因为你还没有尽全力”,这样的话初听似乎非常有道理,但是试过的人就知道,如果没有对方的回馈(即使只是她转瞬即逝的一颦一笑),想要单方面坚持下去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放弃,只是早晚的事情。
连王菲都这么唱:“生平第一次我放下矜持,任凭自己幻想一切关於我和你。”
我有个学妹,很喜欢艺术和设计。高中时候就想着大学去学建筑、设计相关的专业,无奈的是在父母的逼迫下读了金融专业,美其名曰好找工作,赚得也多。
咱们先不评论专业的事儿,看看她后来的生活吧。
她无法抑制内心对艺术的喜爱,可又碍于繁重的课业压力,只能周末抽空跑去市区看各种展览,汲取养分。
后来她觉得还是不过瘾,就抽了一天没课的日子跑去同济大学旁听了一门建筑艺术的专业课。课间休息,她看到好多不认识的同学都围着老师在问问题,便也凑上去听。她性格腼腆,不敢直接跟老师交流,竟然发信息问我,该怎么办?
我是那种喜欢push的人,因为我知道很多时候都是我们自己阻碍了自己向前走。于是告诉她说,直接跟老师说你是哪个学校的,为什么过来听课,有什么问题也直接问了吧。
她还是在犹豫。毕竟,偌大的教室里一个人都不认识,她也不知道说出来了老师会不会赶她走。
不过,后来的结果大家应该都能猜到,同济的老师当然都很好啦,不仅对她态度非常好,还邀请她参加了同济设计周的活动。
她欣喜若狂,没想到只是跟老师认识了下,就获得了这样的机会。
但,这也就意味着,她要翘课整整一周。她又有些犹豫。
“这有什么,你要是真的喜欢,飞去北京参加都可以。”我对她说。
于是,我看到(好吧,我没真的看到,只是知道),她每天一大早坐两小时的公交和地铁,辗转来到同济大学,和一群完全不认识但有着同样兴趣的年轻人一起忙碌着。她把工作证拍了照片发给我看,骄傲地说所有人里只有她一个是非这个专业的门外汉。
每天晚上,伴着城市的霓虹灯渐次亮起,她又一个人坐上两个小时的车回到学校。每次都是夜深人静,宿舍楼下的小猫安静地睡着。
可是她很满足,每天都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心里格外地充实。
“什么都无法舍弃的人,什么都改变不了。”
与诸君共勉。
文 | 吴晓隆
图 | Theo Gosse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