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什么专业都需要了解的心理学定律



不论什么专业都需要了解的

十四条心理学定律

原文来自:@人民日报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特定现象却说不出它发生的缘由,其实这些现象都源自“心理学效应”和其规律。它们经常会作用于特定的人、事、物,是引起和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连锁反应





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可能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


启迪:在工作中,谨防破窗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时时刻刻都要保持警戒,别让自己成为职场上那扇任人践踏的破窗户。




把一勺酒倒进一桶污水中,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勺污水倒进一桶酒中,你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启迪: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会被吞没,年轻人要争取多接触一些美好的食物熏陶自己,注意防微杜渐,坚决摒弃丑恶的东西。





也叫”温暖“法则,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的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可以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刮得寒冷刺骨,行人把大衣裹得越紧。南风徐徐吹动,行人越来越热,继而脱掉大衣。


启迪: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温暖胜于严寒“。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平心静气地好好谈谈,往往能化干戈为玉帛。





刚踏入社会的人常觉得不受重视,需要打杂跑腿,或者面对批评指责。有人将之与蘑菇的生长相比拟,认为大多数人都有一段“蘑菇”的经历,尤其是当一切都刚刚开始的时候。


启迪:让自己当几天“蘑菇”,能消除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让我们更加接近现实。





将毛毛虫首尾相接围一圈放在花盆边缘,花盆边缘的地方撒一些松叶。毛毛虫将夜以继日地绕着花盆转圈,最终因饥饿和筋疲力竭相继死去。


启迪:当我们的工作遭遇挫折或陷入停顿时,应努力寻求突破。不能只关注做了多少工作,还要关注做出多少成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效益问题”。





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新约马太福音》:“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启迪:要保持在某个领域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就能够将大部分有利的资源聚拢在你的身边。





要让他人接受很难的要求时,最好先让他接受一个小一点的要求,这样他就比较容易接受更高的要求。这种心理现象叫做“登门槛效应”。


启迪:跟别人提要求时,不要开始就提过高的要求,应先提小要求,再通过鼓励,逐步向其提出更高的要求。不过,还要注意看住自己的“门槛”,该拒绝的时候一定要拒绝。





为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你必须使很大的力气,飞轮转得越来越快,达到某一临界点后,你无须再费更大的力气,飞轮依旧会快速转动,而且不停地转动。


启迪:有时候你可能觉得做一件事很困难,但再坚持一下,过了临界点,就会变得轻松。





如果在一个人的客厅有了一个空鸟笼,过了一段时间,他很可能会买只鸟回来养。人们会在偶然获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础上,不自觉地添加更多自己不需要的东西。


启迪:职场上,巧妙利用惯性思维,引起人们的好奇和重视。可是要想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还需要跳脱出惯性思维的限制。





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板,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启迪: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上生存,都是依靠各种各样的技能,而这些技能就是人生的“木板”。我们的发展恰恰取决于那块“短木板”,应该时刻注意取长补短,把劣势转变为优势。





吸血蝙蝠吸取野马的血为食,但所吸的血量极少,远不足以使野马死去,野马的死因是暴怒和狂奔。


启迪:因芝麻小事而大动肝火,以致因别人的过失而伤害自己。很多时候,我们要想明白到底为了什么而生气和焦虑,不要因别人的过失而伤害自己。





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主导地位的效应。


启迪:无论面试、见客户,都要想自己需要呈现给别人的第一印象,这可能会给你接下来的工作带来很大收益。





批评心理学中,把批评的内容夹在两个表扬之中,会使受批评者愉快地接受批评。


启迪:在建议和批评的同时,不忘认同、赏识、肯定、关爱对方,可以使受批评者积极地接受批评,并改正自己的不足方面。





寓言中,狐狸得到葡萄就贬损它酸,以平衡自己的心理。人们拿自己能够接受的”理由“来自我安慰,以避免心理上受到更严重的伤害。


启迪:心理防卫功能的确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然而沉溺其间对心理对生活却有更明显的副作用。




同所有事物一样,心理学效应也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意义。因此,正确地认识、了解和掌握并利用心理学效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是相当重要滴~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