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想要说的 前人们都说过了
我想要做的 有钱人都做过了
var qm0 = new APlayer({element: document.getElementById('player0'),narrow: false,autoplay: false,music: {title:'烂泥',author: '草东没有派对 - 丑奴儿',url:'http://ws.stream.qqmusic.qq.com/C100004XXjmH27g4Mq.m4a?fromtag=46',pic:'https://imgcache.qq.com/music/photo/mid_album_68/J/D/0012smzU0w03JD.jpg'}}); qm0.init();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认知概念——
幸存者偏差,又叫“死人不会说话”。这个概念也许重要到影响你的很多重大决策,使你不容易被蠢蛋给忽悠。
1在通读文章之前,先回答我几个问题:
- 如果你拥有李嘉诚的所有品质,你是否就能像他一样有钱?
- 如果将你的大脑换成了巴菲特的,炒股是否就能无往而不利?
- 如果乔布斯复生,但大家都不认识他,他是否能复制苹果王国的奇迹?
我相信大部分人平时都想得到这些人的“超能力”,但如今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他们会想一想,然后说,嗯,那可不一定。
每天都有数以亿计的人在商海中搏杀,以上无疑是最顶尖的几位。
我们都被或多或少被安利过一些成功学的书籍,知道他们拥有高瞻远瞩的世界观,拥有独特迷人的性格特质,还拥有许多卓尔不凡的能力。
商业的漩涡里凶险异常,死在里面的不计其数,他们是少有的幸存者,
如何解释幸存者是他们而不是别人呢?我们都想复制一个特质在自己身上,于是就从他们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每一个小细节开始研究,恨不得连上厕所看不看报纸也成为重要的观察素材。
由于人与人之间终究不可能完全相同,于是我们就得出结论:看,怪不得我成不了他,原来他每天回家都要刷一遍鞋子,如此注重细节,真是窥一斑而知全貌,可想而知他在事业上肯定能做到尽善尽美。
同样的例子我还可以再举100个。
如果他走路很快,我们会说怪不得他能成功,原来他是如此珍惜时间;如果他走路很慢,我们又会说怪不得他能成功,原来他走路都在思考问题。这就是我们对于幸存者的“幸存者偏差”。
我们倾向于在幸存者身上寻找一些特质来说服自己:他们成为幸存者都绝非偶然,不然就无法解释“幸存者为何不能是我”这个问题。之所以会存在这个偏差,是由于我们经常会想当然地选择样本。如果10万人里可以产生一位商业领袖,那么随着总群体的不断扩大,商业领袖的数量肯定会随之而增多,至于是什么让他们成为了领袖?
我们就得将焦点注视在所有人身上,而不是这些幸存者个体。你很容易就会发现:
这个社会上有成千上万拥有他们身上所有美好特质的人,但是他们穷困潦倒,身上也看不出一点点能成功的影子。说得极端一些,如果将乔布斯再复制1000份,散落在世界各处,最后能成为幸存者的很可能也就只有一位,至于为什么是那位呢?
因为他是第518位复制人啊,多牛的数字啊,上天注定的(人们总是能找到理由的,话说为什么不是第888位……)。
再举个例子:这个世界上有过很多“股神”,我说的是纯靠二级市场交易获利的那部分人,巴菲特并不算。
如果把这些股神都集合在一起,算100个吧,一年收益为正的留下,收益为负的赶走,然后让这些股神随意买卖随意发挥。
过了10年,应该会有那么几个“神中之神”被挑出来,他们会出书立传,写《炒股你该这么做》之类的“圣经”,并接受股民的膜拜。
你会不会放心把钱交给他们打理呢?你肯定会说,那当然了,收再高的管理费我也愿意,那可是连续十年盈利的股神啊。
现在换一个场景,找100个押大小的,其中有个人鸿运当头已经连续押中了10轮。而且他告诉你他有一套复杂的计算公式,你会不会付他高额佣金拿钱让他去赌呢?
你可能就会犹豫了,因为你会觉得那只是偶然,只要参与者基数够大,按照概率也总能产生几个连续盈利的人。
既然如此,那你凭什么就会相信股神不是靠参与者基数够大而概率性产生的呢?那些数以万计比他更牛的人可能刚刚赔掉了裤衩。
“死人不会说话”——世界的关注点永远在那些偶然的成功者身上,却忽略了上万倍没被概率选中的失败者。
2幸存者偏差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
当你或你的亲人得病之时,是不是经常有人会适时出现,并一本正经地推荐给你一些非正规医院的老中医或者偏方?
推荐完还不止,还斩钉截铁地告诉你,这个绝对好,绝对有用,我家的谁谁谁就是这么治好的。
抛却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之争,非正规医院的老中医或者偏方究竟有没有治好他的亲戚呢?
假设他是一个诚实的人,那么是真的治好了,但老中医医治100个人,能治好几个这个数据他有没有呢?应该只有老中医自己才知道了。
所有的幸存者都会认为,自己不会是人群中特别幸运的那部分人,因此,他们会在未拿全样本之前就认为这位老中医或者这剂偏方非常有效,并不遗余力地主动宣传。
这种事情在教育程度落后的地区发生的概率更大一些,所以跟迷信一样,大师通常都“隐居”在“世外桃源”,因为那里的人更容易受到蒙蔽。
由于家中亲戚人口众多,在我小的时候,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家中谁得了病,总有一大帮人热情地过来推荐,但每个人只笃信自己的那个大师或那剂偏方。
就我的记忆来看,只有一两次有人通过这种方式痊愈了,但第二次去也都不灵了,然而,深信的人却依旧深信不疑。
为何这种“祖传偏方”基本都是不靠谱的呢?很简单,如果它真的具有普适性和不可替代性,经过几十年上百年,它就不会只是偏方了。
为何在这一点上,“幸存者偏差”表现得比较明显呢?也很简单,因为对于偏方,我们的期待值总是较低的。
事实上,我们对医院的信赖度还是较高的,我们默认医院的治疗是100分,如果它的治疗效果最后是90分,你就会很不满意,认为这家医院不行。
但对于偏方就不一样了,我们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心理预期一般都只有20分,如果假设它真的有点用,达到了50分的效果,你对它的疗效就会非常满意,且很容易默认它对所有人均有效。
何解?跟吹牛的原理差不多,每个人都希望在他人面前提升自己的价值感,其中一个体现就是你可以为他人提供独到的价值信息,而医院就在那儿,好不好一查就知,推荐就不如偏方这样具备价值独有性了。
“死人不会说话”——只有治好的人才认为自己找到了救星,并且印象非常深刻,乃至于费力地主动宣传。
那些数倍乃至数十倍治不好的人会即时转向下一位“神医”,并将当下这位快速遗忘,他们是一群数量庞大的“沉默者”,因此,除非某位“神医”或“某个方子”一个人都治不好,否则,他(它)总会受到追捧。
3我们的大脑本身是有理性的,但在很多事情上,由于我们将规避危险的系统人为地放大,就容易暂时性地丢失理性,如牛一般被牵着鼻子走。以至于完全感知不到我们正在掉入“幸存者偏差”的陷阱之中。
犹记得“马航MH370事件”出了以后,铺天盖地的媒体宣传持续了好几个月。
我妈本来打算去云南的都不敢去了,听说我近期要出去外面两趟,跟我说了好几次让我改期的事儿,说飞机实在太危险了,飞着飞着就没了。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飞机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是的,按出行里程来算的话,它比火车更安全。
哪怕你是一位每天都要坐一趟飞机的“空中飞人”,也需要上万年才会遇到一次重大事故。注意,还不是致死事故,且要碰到一次这样的事故,你的飞行距离大概平均得达到地球到太阳距离的十几倍才行。
很多人现在已经逐渐明白了飞机的安全性,但他们还是认为,虽然飞机的事故率极低,但一旦出事就无法幸免,这同样是掉入了陷阱之中,事实上,飞机事故后的生还率在90%以上,这可能会颠覆你的三观,但这就是事实。
而汽车呢?随着私家车保有量的节节增长,我们的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也节节攀高,如今大概数字已经超过了20万人/年。注意,这是死亡人数,而非事故数,这是个比雾霾严重得多得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然而,这并不妨碍许多人依然患有飞机恐惧症,却对私家车出行有着足够的心理安全感。甚至还在网上购买安全带扣,只为了能省去系安全带的麻烦,这一切都源于关注点仅仅落在媒体报道的原因。
同样的还有地沟油、黑心作坊、国产奶粉等食品安全问题,我听到许多人都在感叹,现在真是什么都不能吃了。
是的,的确有一些黑心商人,为了利益不择手段,但你得明白,这些仍然不足以成为普遍现象,你的焦点永远都在那几家有问题的商家上,然后就开始自行脑补,因为你根本不知道总的体量有多大。
如果你硬要感叹现在的商家越来越黑心,我倒是认为,恰恰相反。这事儿出的越多,证明市场剩下的安全系数越高,为啥?
因为有人暗访了、有人曝光了、有人管了,才会给其他人起到一些警示作用,你以为歌舞升平、一片赞好就是真好呢?都说中国人造的桥是豆腐渣工程,那你们家门口的塌过没有?
请各位记住,稀松平常的事情,媒体是没有兴趣报道的。因此,见诸报端或荧幕的事情一定是个案。你需要提防的重点永远都不应该在那里,因为你会更容易死在一些看起来平凡的事情上。“死人不会说话”——车祸死个人太正常,如果不是有其他料,媒体不会报道;食品吃了没事太正常,媒体不会报道;桥正常使用也太正常,媒体也不会报道。
4最近10年,选秀一直是歌手孵化的最大阵地,很多“有梦想”的年轻人看到以后,就抛弃一切四处参加选秀,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可以像那些前辈一样功成名就。
当然这种精神绝对是值得鼓励的,没有奋不顾身的勇气,如何会有盆满钵满的收获?
但你得打心眼儿里清楚一件事情,哪怕选秀孵化了再多的歌手,死在你前面的比你有才又努力的“前辈”依然是多得超过你的想象。
任贤齐,当年凭借一首“心太软”开始红遍大江南北。据他本人透露,当年有几十首作品寄给了唱片公司,《心太软》也是其中之一。
唱片公司在审核的时候,本来已经将这首歌“丢进垃圾桶”,但由于最后没有找到心仪的歌曲,就在回去翻找的时候翻出了这首“遗珠”,连他们自己都想不到,最后竟然会如此之火。
这是一个励志的故事,你当然可以说出“机会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有志者事竟成”之类的冠冕堂皇的话。
但事实是,有成百上千的“任贤齐”现在早已远离“歌手”这个职业,他们可能正开着一家小店,也可能正在工地搬砖。
当你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你终究会明白,大多数情况下,就算你再有天赋再努力,你的作品也不会刚好被往回找遗珠的唱片公司所青睐。
最后以2000多年前罗马的思想家西塞罗讲的故事结尾:
有人把一幅画给一位无神论者看,画上画着一群正在祈祷拜神的人,并告诉他,这些人在随后的沉船事故中都活了下来。无神论者淡淡一问:我想看看那些祈祷完被淹死的人的画像在哪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