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不爱国谁说得算?十个逻辑谬误辨别法送给清醒的你






放松眼睛,| Magic |读给你听

声音资源加载中...
var mv0 = new APlayer({element: document.getElementById('mvplayer0'),narrow: false,autoplay: false,music: {title:decodeURIComponent('%E5%8D%81%E4%B8%AA%E9%80%BB%E8%BE%91%E8%B0%AC%E8%AF%AF'),author: '来自行动派DreamList',url:'http://res.wx.qq.com/voice/getvoice?mediaid=MzA4NzgxMzQzMF8yNjU0MTU4NDcw',pic:'http://h.chuansong.me/xingdongpai77.jpg'}}); mv0.init();



What gets us into trouble is not what we don't know. It's what we know for sure that just ain't so. 


让我们陷入困境的不是无知,

而是看似正确的谬误论断。  



最近考点特别多,各路“专家”涌现,郑重其事地“解读”不同领域的热点事件,朋友圈的标题刷屏仪式也跟着轮番上演。


在这个“自在”的时代,发表观点似乎越来越无关乎专业背景。


谁能把故事讲得引人入胜,谁能有听众愿意埋单,他的声音就自带了扩音器,能被放大无数倍。


我们本着相信他人的愿望而来,也倾向于认为每个人、每件事物的表象应该与其本质相一致。


然而,受到包括个人经历、所受训练、文化习俗、价值观、梦想、信仰甚至利益等众多方面的复杂影响,每个人在发表观点时都带有自己特定的立场,也都尽力拿出与其立场相一致的理由来进行论证。


因此无论是专家权威、意见领袖、网红IP还是令你尊敬的前辈所发表的观点,最重要的还是我们——信息接收方——能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警觉性。


一本关于批判性思维的经典作品《学会提问》就对论证过程中的逻辑谬误做了深入探讨,正好适用于信息拥塞的当下。


我从中摘取了十个常见的“逻辑谬误”,对它们重新进行梳理和归纳,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分辨他人的观点。


用批判性思维在自己的信息入口安上一层纱网,过滤掉那些或明显或不明显的逻辑谬误。


1人生攻击谬误


不直接为反驳对方提供有利的理由,取而代之针对个人进行人身攻击或侮辱。


然而论证对方的人格或志趣通常和其作出的论证的质量毫无关系。人身攻击的做法是在攻击送信的人,而不是在讨论送来的信息。


2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


假设因为尝试某种解决方案,还有遗留问题,就认为这种解决方案根本就不应该采用。


比如,家里添一套安保系统纯粹是浪费钱。如果贼要光顾你家,他们总归想得到办法,无论你装什么系统都不管用。


这种谬误是认为我们不应该去支持针某种问题的解决方案,除非它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但问题的实质是,尝试某种解决方案之后部分问题仍然存在,并不意味着解决方案就不妥当或欠考虑。


能提出特定的解决方案比起一筹莫展、束手无策来可能要高明得多,它可能会让我们向彻底完全地解决问题迈进了一步。


3偷换概念谬误


论证当中的关键词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含义,持论者对关键词的意义进行偷梁换柱,试图混淆听众的理解。


一旦不同含义之间的转换被认出来,这个论证就讲不通了。


高度含混的术语和词组其是偷换概念的绝佳材料,在碰到此类词语时需要特别注意是否存在多种不同解读的可能性。


4公众谬误


引述“大部分人都持有这一观点”的说法,来竭力证明某个论断有道理。


然而公众常常并没有对一个问题做出充足的研究,因此大部分时候公众难以进行合乎逻辑的判断。


所以一定要当心那些诉诸普遍观点或者流行看法的说理论证。这一方法常被运用于广告宣传之中,左右大家的判断。


5可疑权威谬误


用权威的话来证明结论,但该权威对这一论题并没有特别的专门知识。


一个立场并不会因为权威的纷纷支持就光荣正确。


判定这样的推理是否有效,最重要的是做出判断的那些证据,除非我们知道权威们对这一论题拥有特别的专门知识。


6感情谬误


使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分散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力。让他们忽视相关的理由和证据。


常被用来加以利用的感情有害怕、希望、爱国主义、怜悯和同情等。这种谬误特别常见的三个地方就是广告、政治论辩和法庭论辩


例如很多毒舌王评论:电影书籍、时事热点、名人明星时,就会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直接枪毙与之观点不相符的事实。


显得一言九鼎霸气外露,让听众简直没胆量挑战这种权威观点,更不要说这种写作风格有时候还会采用特别轻松有趣的方式,更具有诱导性。


7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


将存在的事件描述成只有两种解决方案,将争议推向两难的境地,诱导别人只能二选一。


当争议被表现得好像只有两种可能性时,我们一定要特别当心,事实上很多事情总有两种以上的选择。


例如,有人就将爱国的标准推向“抵制日美货”和“不抵制日美货”。


8乱扣帽子谬误


▌错误地假设,你为特定事件或行为提供了一个名称,你也就合情合理地解释了这一事件。


解释是个耗时费力的活儿,经常要检验我们知识的边界。


当我们被要求解释为什么特定的行为会发生时,我们常常受到诱惑,想要隐藏我们对很多复杂因果关系的无知。


所以经常会干脆给那种行为贴上个标签或者套上个名字。然而这种贴标签的行为又会让我们误以为自己已经对这件事了如指掌了,阻碍我们找到更富有洞察力的理解。比如:


A:我发现C最近行为一直有点儿古怪。他对别人的态度真的很粗鲁,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B:对我来说这一点都不奇怪,他就是个混球。


例子中B对C直接下“混球”的定义,直接忽略了C古怪现象后可能存在的原因,如果是因为C家里最近出了状况而导致的呢?


咪蒙小姐的《致贱人:我凭什么要帮你》,《致low逼:不是我太高调,而是你玻璃心》等文章直接为她的众多朋友们扣上“贱人”和“low逼”的帽子,引导读者也将自己生活中不喜欢的、有同类行为的人都套上同一顶帽子。


9光环效应谬误


使用引发人们强烈感情认同的美德词汇,将听众的注意力引向与关键问题无关的地方。


例如勇敢、信心、公益、环保、自由等这类美德词汇,都能让人产生正面积极的联想,且具有高度概括性,听者可以为其安上任何美好的意义和联想。


这类美德词汇经常是政客们玩弄的手腕,它可以分散听众的注意力,让人们相信自己的出发点是美好的,而忽略对具体行为或政策的关注。


10转移话题谬误


▌在对话过程中插入不相干的话题,将注意力从原来的论题上转移到另一个论题上,企图赢得一场论战。


例子:

妈妈:你和男朋友到哪儿去了?你为什么要跟我撒谎?

女儿:你总是挑我的错儿。


如果这一对话成功地被女儿引导,那么问题就变成这个当妈的是不是在挑女儿的错,而不再是当女儿的为什么要跟妈妈撒谎。



推理中可能存在的谬误有很多种,以上仅是众多谬误中的十种,经常是一个推理论证当中就可能同时出现多种谬误。


这些谬误的名称其实并不重要,只是知道它们的名称有时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描述和进行沟通。


发现别人观点中的谬误并不是为了去抹杀、揭露或批判一个人,也没必要为此沾沾自喜,摆出一副“哈哈,我可逮着你的错了”的态度更是致命的。


我们交流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解决问题和交换思想,当我们发现对方存在逻辑谬误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问一下,还有没有更好的理由来支撑他的结论。我们也应该珍视对方所提出的,任何不是谬误的理由。


总之,可以的话,请让交谈继续下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