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会提问吗?





放松眼睛, | 一碗 | 读给你听



声音资源加载中...
var mv0 = new APlayer({element: document.getElementById('mvplayer0'),narrow: false,autoplay: false,music: {title:decodeURIComponent('%E4%BD%A0%E7%9C%9F%E7%9A%84%E4%BC%9A%E6%8F%90%E9%97%AE%E5%90%97'),author: '来自行动派DreamList',url:'http://res.wx.qq.com/voice/getvoice?mediaid=MzA4NzgxMzQzMF8yNjU0MTU4NDI4',pic:'http://h.chuansong.me/xingdongpai77.jpg'}}); mv0.init();




和员工聊天,我:我有什么做的不好的地方咩?


员工:都特别好~ ~~(我是不会上当的,一脸警惕)
我:那我换一种问法,在哪些方面怎么样对待你,你会觉得更开心?

员工想了想:更日常、更生活化、更放松。



如何通过提问得到信息,是一门学问。这是我最近学到的课。当你开始关注某个方面的时候,所有相关的信息都会找到你。


我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发现一些例子和现象都可以用这个解释了,而且能够形成一套方法论,指导激发别人,也可以帮助自己思考问题。


我有个朋友K,他是我人生导师的类型,每当遇到一些人生岔路选择的时候,我都会打电话给他问他的意见,和他聊完,我都会对选择有了更加清晰的判断。


起初那几年,我以为是阅历的缘故,但其实他大不了我多少,论阅历他可能也不是朋友里最多的,却能够让我每次都有所收获,觉得思维方式好厉害。


后来当我思维逐渐开阔,帮朋友或者学妹解答一些问题或困惑的时候,下意识里也在用类似的方法。前段时间公众号接受了几次读者的咨询服务,我开始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方法。


耐心倾听,通过不断提问的方式,缩小问题范围,排除一些不相关因素,确定根本问题所在,然后找针对性的方法。最有效获取信息、找到症结的方式,是有效提问。



如何有效提问?


有人会说,问问题谁不会啊?但实际上,不是加了个问号就叫问句,也不是用问句的语气念出来就是提问。


开放类问题


有效提问往往离不了开放类问题,一般情况下,什么、怎么样、如何、何时何地、谁 (即What, How, When, Where,Why)都可以算作开放性问题,比如 “你喜欢在什么时候吃水果?”


封闭式问题


与开放类问题相对的是封闭式问题,可以用“Yes or No”,或者“对,不对”来冋答的问题,比如 “苹果是水果吗?”


开放类问题看上去很容易,但在对话中,很难做到。难做到的原因有三点:


1、问不准,范围太大


比如文章开头我写的那种情形,虽然也是开放式问题,但往往由于太大范围,不知道该从哪里说起。


2、 容易关注负面


在问一些类似于有什么不足之处这样问题的时候,对方可能出于双方关系或者面子的考虑,而不给出真实的想法。


比如文章开头的例子,或者老板问团队,还有什么不足之处吗?


3、 在倾听的时候,我们太容易按捺不住给别人建议,太容易直接跳到给结论


尤其在我们比较熟悉的话题或者经验方面,往往会直接问对方,“你试过这样做吗?” “你有没有试过那样做?” 


这样东一棒槌,西一榔头,就又变成封闭类问题了,得到的信息就会变得有限,因为你开始一个个去试答案,而不是想方案。



训练提问题的技巧


1、缩小问题的范围


通过这个步骤,理清对方真正的需求和目标,而不是表面声称的需求。很多时候,我们是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的,这种问题能够激发对目标的感受。



例子


朋友——我太忙了,很多想做的事情都没法做。该怎么办?


A:这个问题有点大,所以这次你打电话给我,我们聊完之后,你希望具体在哪方面能有一些不同或者改善?

朋友:嗯……我现在工作加班太多,占据了很多个人时间,所以可能是提高工作效率方面吧。



所以通过缩小问题范围,把新的问题聚焦在了“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上,通过这样一层层深入地问问题,就能够排除一些无关信息。


2、 聚焦不同时间段,问和过去、现在、未来相关的问题


通过缩小范围,定位到真正的目的之后,可以试着问一些不同时间范围的相关问题。


比如过去在这方面已经尝试过的方法有哪些,以前有没有类似的情形是怎么解决的,未来的一年或者三年后希望的情景是怎么样的。



例子


读者——我不确定要不要离开现在的单位,这里稳定,但又一成不变。


A:我们设想一下,你十年后还在这里,会是什么样的情形?

读者:可能会变成和现在单位的大姐们一样,聊的无非是老公、孩子、学区房吧。


A:那你理想中的那个时候,是什么样的状态?

读者:忙碌充实,不断成长挑战自我。


A:现在到之后的十年,你都呆在这里,十年后,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读者:可能会有些遗憾没有尝试别的活法吧。


A:你在现在的单位,做过哪些能够达到理想状态的尝试吗?

读者:我做过1,2,3,但是好像也没有达到我觉得理想的状态。


A:在现在这家单位工作之前,你有什么时候觉得状态是比较理想的?

读者:我的第一份工作。


A:那现在和那时相比,有哪些方面是不同的呢?

……




通过聚焦不同时间段的行为、想法、情感,问题可以从不同方面和角度切入比较,帮助对方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从而更容易做出决策。


3、 换一种正面积极的方式


在问一些可能会得到负面反馈的时候,回答的人可能会担忧有损双方的关系或者面子,难以给出真实的想法,或者直接回避问题闭口不谈。


多去考虑一些“我还可以做什么”,“我现在还有哪些其他的方案选择”,会更容易打开思路。



反例


老板——这个方案还有哪些不足之处?

团队:……差不多了吧,没什么,挺好的。


例子


老板——这个方案,还有哪些地方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团队:可能在流程/执行层面,还有一些事情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4、立刻就能去做的行动,会是什么


在落实具体行动的时候,有时候会有特别多的方案,难以全部同时执行。


也有时候一个方案都没有,看上去所有的路都被堵死了。


这种情况下,可以先聚焦一些小的方面作为突破口。尝试去问一问,如果有一个立刻就能去做的方法/行动,会是什么?



提问中需要注意什么?


在使用提问法的过程中,会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雷区:


1、不要轻易评判,挖掘真正的需求


很多时候我们在觉得自己做的不错,或者自己比较懂的方面,会很容易评判介入。而这种情绪被对察觉到的时候,就会开启自我保护,从而找不到真实有效的信息。



反例


朋友——我太忙了,很多想做的事情都没法做。该怎么办?


A:我觉得忙其实都是借口啦,说到底还是你自己没有真心想去做。

朋友:……我真的忙翻了好嘛,昨晚加班到十一点回家,洗洗就快十二点只能睡了。


A:那你早上可以早起呀。

朋友:……算你狠。



以上的例子中,我还是没有挖掘到真正的需求。


而对方如果真听取了建议,把问题解决方案直接简化为“早起”,就找错了方向。「不做」不是最高的成本,「做错了」才是最高的成本。


2、不要急着抛给对方答案,要一直问开放类问题促使对方找到解决方案


如上文所说的,当我们开始介入给建议的时候,往往会东一棒槌,西一榔头地去问,得到的信息实际上是有限的,因为已经限定了范围。


就像是你有一百把钥匙,要开锁,与其开始挨个试哪一把能开开;不如先去想,怎么样能合理缩小范围再去试。



反例


朋友——我太忙了,很多想做的事情都没法做。该怎么办?


A:你有试过专注,少做一些没用的事儿吗?

朋友:有啊,我只想下班后回家能有空看看书看看美剧。


A:那你有利用好一些碎片时间吗?

朋友:能利用的都利用了啊,中午休息的时候,下班回来路上都利用了,时间还是不够。


A:那你要不试试早起?

朋友:……好吧。



以上虽然也在提问,但每一个问句,都包含了一个隐藏的建议,把建议包装了再给对方,实际上并不是开放类问题。


这样问下去,有可能有答案,但是始终是在用碰的方式,效率低下。



最后照惯例讲个故事吧。


有家体育俱乐部,网球教练人手不够的时候,让滑雪教练顶替上课。网球学员是有一定水平基础的,结果滑雪教练教出来的学员,比网球教练教出来的学员水平要高出许多。


为什么呢?滑雪教练怎么教的?有三个重要的步骤:


  1. 因为滑雪教练不懂网球,硬着头皮和学员说:“先把球打出去吧。”


  2. 打完之后,问学员:“你觉得刚才这个球怎么样?” 学员想了想,觉得身体哪个地方有些别扭。教练说:“你调整一下这个部位,再发个球。”


  3. 又一个球出去之后,问学员:“你觉得和上一个相比,怎么样?” 下一个再在此基础之上调整。


就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调整,不断打磨,学员水平也提高了一大截。这个故事虽然有点夸张,但其实说明每个人都有反思和解决问题的基础能力和意识。


当自己意识到不足,自己想办法提出一个解决方案的时候,要比外在的方案激发更大的潜能。


这就是为什么不要直接提供解决方案,要不断问一些开放类问题,让对方自己提出解决方案的原因。


有时候,我们需要的只是借别人的角度或者思路,问问自己。仅此而已。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