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 | 木成
微博、微信:配音木成、834893703
简介:全能型职业配音员,
辽宁文艺广播FM95.9频道声
有次听大家讨论,说为什么平时背单词晒打卡的人很多,可总不见英语水平有实际提高,一个同事说了句很经典的话。
她说:“我发现往往打卡最积极的人,反而学得最一般。因为他们打卡学习,大部分时候只是为了保持一种‘我还在努力’的状态给自己看”。
▼
这让我联想到应邀去过一个英语爱好者沙龙作分享。当我问:“有谁在过去半年中坚持学英语?”
台下哗啦啦所有人都举手了。
我又问:“有谁一直坚持背单词?”大部分人还举着手。
“所以有谁通过自己的努力,觉得英语水平真的提高了?”
哗啦啦,大部分手都放下了。
于是我随机问了几个人:“你们工作已经很紧张了,为啥还要坚持学英语啊?”
他们纷纷回答:
“为了旅游能更方便。”
“为了不让自己废掉。”
“为了提高英语水平啊!”
这些回答,只有第一个答案“为了旅游时候更方便”,勉强可以称之为学英语的目标,而剩下的两个根本都不是目标。
“不让自己废掉”是个不错的想法,可每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是非常有限的。
如果仅仅为了不让自己废掉,那么方式多得很,应该选择对自己未来发展最有帮助、当下优先级更高的东西去学习。
当你真的审视接下来的发展路径、你的成长目标、排好优先级、匹配自己实际掌握的资源后,往往就会发现自己迫切需要学习的东西。
这些东西可能是专业知识,或者某种垂直领域技能,却未必真的是学英语。
很多为了“打磨自己”而选择学英语的人,往往只是因为对自己接下来的打算,茫然无所措,才选择了“学英语”这么一条颇具惯性的、大家都在走的路。
这不是勤奋,是思考上的懒惰。
▼
为啥说看书、打卡、背单词是努力路上的三大懒?
并不是说只要做这三件事就是“懒”,而是不分析自己的需求和目标,就随便做一个被打上“努力”标签的事情,还自我感动得不行,才是懒。
比如看书,看的是什么书?
是玄幻小说还是鸡汤励志,是文学名著还是财经分析,是技术学习手册还是名人成功指南?
这里面区别其实很大,有些可以叫“轻学习”,但很多其实只能称为消遣。
当然说回来,看消遣的书也还是比无所事事或者刷朋友圈有些意义的吧?
作为一个经常看娱乐书籍和杂志的人,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放松方式,但是不能把这个誉为努力。
▼
真正的努力,都是需要目标的。
而所谓目标,不该是一个模糊不清的东西。它需要能反映出这件事对你的价值,需要一个可量化、能检验、能达到的数据指标。
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所付出的任何努力、包括学英语在内,都必须在经历了实践和检验后,不断验证其价值,才有足够的动力能坚持下去。
翻回头看看当初沙龙里的回答——“学英语是为了提高英语水平”,这根本不是一个目标,只是你由衷的愿望。
其实大部分现场人的真实心理活动是:能坚持下去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大家不是刻意回避设定具体目标,而是还在想着如何坚持的事情,根本没延伸到检验这一步。
如果这个目标能细化成为“我希望去欧洲旅游时,可以和当地人进行基本的沟通”,反而刻意成为一个更好的目标,学习也就能更好地围绕着展开。
▼
就我自己的经验而言,有效的学习和努力过程,应该是一个“倒着推、正着做”的过程。
先设立目标是“旅游时和本地人沟通”,再倒序推导出这样的目的下,其实自己应该更侧重于会话能力和听力。
重点不应该放在漫天撒网式地背诵单词上,而更应该从旅游常见词汇入手,甚至还应该有目的地了解和阅读目的地的文化、风土人情,及日常会话语句上。
这样,当旅行真正来临的时候,就可以切实地检验到前一阶段的成果,也会因为能更好地享受旅行乐趣,而获得精神回报——这些会成为你继续学习的最佳动力。
作为工作的人,比起学生时代的自己,我们还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我们会更倾向于选择一些“娱乐化”的学习方式,并且总是希望借助“花钱”这件事,来让学习的过程变得更加轻而易举。
比如我身边许多朋友都希望靠看英剧和美剧提高英语;还有些人专门购买外文杂志,希望既阅读了又学习了。
也有人花好几万去上外教口语班;还有人购买了许多英文电子原著,觉得这样可以增加词汇量。
如果你把这些当成“娱乐”后的副产品,那么你是赚到的。
如果你把上述这些当成“学习”和“努力”的一部分,那么真的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因为你花费了我们手中最宝贵的资源——时间——在走一条漫长的弯路。
如果你真的希望有某种提高,总是要“突破舒适区”去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