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 | 温柔
电台/微信:荔枝FM1923090、CY950422
简介:95后暖心萌妹,爱音乐爱生活
想去看更大更美好的世界~
王宝强事件自14日爆发,发酵到如今,已经成为中文互联网上无法绕过的一个焦点。无论你关不关心王宝强,关不关心娱乐圈,你都一定会知道这件事情。
不过这篇文章不想讲他们的是非、纠葛,只想借这个事情,谈一下我们的认知。
—— 1 ——
把时间倒回到8月14日凌晨。
当你早晨起来,打开微博(或者随便哪个新闻客户端),看到王宝强的声明,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许多人(即使不是王宝强的粉丝)应该都是首先感到震惊,等了解了足够的信息之后,又感到愤怒。这从这几天微博、知乎等各平台的发言就可以看出来。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感到愤怒?
原因很简单,在我们的认知里面,「出轨」是一种难以容忍的行为,而王宝强是一个老实善良的好人,这两个信息结合起来,就会给我们造成「王宝强受到了严重的伤害」这么一个结论,从而引发大量的同情和愤怒。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如果爆料的对象换成陈赫,也许民意也不会像现在这么汹涌。
这里不是在黑陈赫,也不想评论这个事情,只想表述一点:
我们对所接收的信息,本身就存在着一个「认知框架」,所有的信息都会被放到这个「认知框架」里面进行诠释。不同的框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譬如说,这个事情如果换成对娱乐圈和王宝强完全无感的人,很可能根本就不会在意。
因为这个信息对他来说还没有当天的天气重要;如果换成部分比较激进的「女权」人士,可能注意到的重点就是「暴露隐私」,以及「你这样对得起两个小孩吗?」
所以,支持王宝强的围观群众,跟认为此事过激的女权群众,以及更大数量的不怎么关心此事的吃瓜群众,本质上其实都很好理解:
只是因为我们固有的这种「认知框架」不同,导致我们对同一件事情的理解和关注点不同罢了。
而这种「认知框架」是怎么形成的呢?
是由我们几十年来潜移默化接触到的信息,以及从远古时期遗留下来的一些特性所构成的。
像「出轨是一件不可原谅的事情」,就是由我们在这成长的二十多年里,一次又一次地被媒体、舆论、周围的圈子等传递和强化所形成的「认知框架」。
但是,当我们谴责马蓉的同时,也会有这么一些人,在他们的「认知框架」中,出轨并不是一件特别严重的事情,甚至可能还没有「追求真爱」更强。
那么,当这两种信息发生冲突,会怎么样呢?有些人会觉得「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出轨,你可以先离婚啊」,有些人会觉得「虽然出轨了,可我是追求真爱啊」。
这两者谁更正确?这是没有答案的。只是立场不同罢了。
—— 2 ——
我们的「认知框架」,很多时候会给我们带来方便——因为大大降低了我们的认知成本。但很多时候,也会很容易导致我们变得不理性。
举几个最简单的例子。
「马蓉和宋喆会有什么下场?」当你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就应该意识到,用「下场」这样的词,就已经在默认「他们是有罪的,他们应该受到惩罚」。
再比如,今天爆出来的「马蓉爆料」,标题是「马蓉朋友曝料:王宝强先出轨」——无论标题是媒体还是马蓉方提供的,这个「先」字,不就是承认了自己出轨的事实了吗?
心理学上有一个理论,叫做「前景理论」。试比较下面两个选项:
你有10%的概率获得10万元,90%的概率什么也得不到;
你有10%的概率获得56万元,90%的概率损失5万元。
在没有经过思考的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前者。但实际上,前者的期望收益是1万元,后者的期望收益是1.1万元。
从理性的角度出发,选择后者你的获益是更大的。
「前景理论」告诉了我们答案:因为我们的大脑天生厌恶损失。相同的数量,我们对「损失」的敏感程度,会远远超过「收益」。
这其实就是一种「认知框架」。当面临「损失」时,我们的大脑会瞬间警惕起来,并且高估损失的严重性,从而作出一些不那么理性的决策。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股市。许多在股市中亏损的散户,其实都是在下跌的情况下,心理剧烈波动,从而错误估计趋势,作出许多不理性的行为。
要么寄希望于「搏一搏」直至探底,要么过于畏惧风险,一下跌就收手,导致长期来看收益远低于亏损。
所以,绝对完全的「客观」是不存在的。
因为当我们接收到任何一个信息的时候,我们大脑中固有的「认知框架」都会生效,从而将事实变成「我们所看到的样子」。
这种现象,非常容易被媒体和其他传播者利用。
—— 3 ——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会天然地将「相似的东西」放在一起,认为它们具有相关性。最显然的,就是把两个先后发生的事情放在一起,认为它们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比如一则报道《26岁男子深夜加班猝死》。这里面,「加班」跟「猝死」有没有因果关系?不一定。
猝死有可能是因为加班,也有可能是因为别的原因,甚至「加班」可能都不是常态,而是一个偶发事件——但是,它看起来是不是非常容易被解读成「26岁男子长时间加班,并在一次深夜加班中因过度劳累猝死」呢?
再举个例子。前几天的奥运会,发生过一件事情:某加拿大解说员以为话麦关了,跟旁边的人嘀咕道:
「She(某中国游泳队女选手)……went out like stink, died like a pig.」
此言一出,立刻引爆了全国的媒体,几乎所有媒体都翻译成「她带着臭气出场,像一只死猪」,并激烈抨击其「种族歧视」。
然而,最后发现,went out like stink的意思是「前面游得太快」,died like a pig是指「中间就没力气了」,只是行内的黑话。
甚至加拿大游泳运动员也这样说过自己,跟stink(恶臭)和 pig 的字面意思并没有关系——也就相当于我们说「这人游得贼快」或者「这人快得一逼」而已。
无礼固然是有一些,但绝不至于种族歧视。
这就是一种「认知框架」:我们对于「猪」有着天生的贬义认识,用「猪」形容一个人,在我们看来是赤裸裸的歧视。
但实际上,went out like stink用有道就能查到翻译,died like a pig用GOOGLE也能立刻查到好几个新闻报道,都是加拿大游泳选手的自嘲和懊悔——我只用几分钟就能找到的内容,媒体查证一下就那么难吗?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