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格局,就是指一个人的眼界和心胸。
人处在当下角度看问题会存在眼光的局限性,从高处和长远的角度看,很多事情就会变得简单而明晰,而你的思维也会摆脱当前身份的局限,实现更大的突破。
“ 格局决定结局,态度决定高度。” 提出这一理念的《财富》杂志的主编吉夫科文曾这样说:“企业家的格局决定企业的结局,企业家的高度决定企业的高度、远度。”
这一道理对于个人发展同样适用,拨高自己的视界,用更高的格局去观察,去行动,即使出发于同一起点,也更容易实现发展的蜕变,从而将意识中的格局变为自己现实的拥有。
在微博上看到彭小六发表的文章《花了1W,用了3天,去学习怎么读书?》,分享他参加行动派深度阅读课程所思所得。
三天课程,从无锡飞到深圳,近一万的花费,把课程内容学深学精,相信是多数人的目标。
可彭小六不一样,除此之外,他还有另一个目的,就是仔细观察老师教授的过程,流程的设定,如何一步一步的让大家掌握一个完全陌生的技能。他相信“道法自然,一切相同。”
他希望学以致用,对自己的课程进行改造,不止是赚回学费,还让这笔学习投资获得丰厚回报。
一样的事情,不同的思维,站在更高的格局思考并行动,正是这一点,让彭小六这个普通本科毕业、在三线城市生活的IT宅男,在短短的一年半内,成为简书第一ICON。如今他白天是上班族,晚上是知识服务工作者,斜杠青年这个身份每月带来的收入超过6位数。
小琳和小静同批入职。
小静毕业两年,有一定的行业经验,担任产品经理助理;小琳应届毕业,担任部门助理,负责业务报表制作和渠道推广数据统计。
小静初入职,表现尚可,安排的工作都能出色完成,便想着多给她一点机会。约了她一块吃饭,问“公司近期筹划一个新项目,初期不设专职人员,想从现有人员中抽调人员来参与,不知你有没有兴趣。
她沉默了一会,嘟囔着:“这不是产品经理的工作吗?”不过最后还是愿意试一试。但在后来的工作进展中,分配给她的工作总是拖后腿,问原因,答:要优先完成本职工作。
小琳的工作一直都能漂亮完成。有一天,她搬着笔记本找到我,“老大,有时间吗?我做了些数据分析,你帮我看看。”
不待我回答,就啪啪啪地说起来。原来她做了一份渠道推广效果的细化分析,细化到不同的时段,不同的省份,不同的推广语渠道推广的投入产出比,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比如哪个省最佳的推广时段时什么,适用哪类推广语。
“你怎么想到做这个的。公司内部,这类分析通常都是区域经理自己去完成。”
“嗯,我做统计时就想着,如果我自己是产品经理、是区域经理,我需要分析哪些数据可以让推广的效果更好。想着就做了呀。”
后来我把她的分析报告转给各区域经理,并抄送公司领导,受到一致好评。
除了本职工作,她也经常留下和产品经理一块加班,自称“全能助手”,参与“头脑风暴”,帮着整理产品题库,到后来能够兼职负责一些产品的策划和运营;而她平时对于数据分析的积累,更让她比一般的产品经理在运营数据敏感性方面优人一步。
毫不意外,一年后,小琳升任产品经理;而小静申请升职未果而离职。
同样入职的时间,同样从基层起步,小静只是把自己定位在当前所在的岗位,只想着在其位谋其职,水平、眼光、意识到最后的职位自然永远只能停留在当前。
小琳尽管只是一个部门助理,却有意识地拨高自己的格局,站在产品经理、区域经理的角度来优化、完善工作,将原本只是后勤支持的工作做出了彩;而平时主动和各产品经理沟通交流,耳熏目染,更让她在产品经理晋升的路上提前得到了宝贵的实践和表现机会。
市场部总监离职,公司没有安排空降兵,直接提拨了市场部一位经理担任代理总监。
第一次参加管理层例会,她的表现让人刮目相看,部门工作汇报有数据有事例有思考有解决方案,相对于以前的市场总监毫不逊色,更多了几份激情和进取;此前总监跟进的客户她也顺利接手,更有新的项目谈成……很快因为出色的表现去掉了代理二字,成为市场部的负责人。
问她何以轻松实现角色转变。她笑了,“我从入职起就开始学习如何当总监啊。”她说自己是一个在事业上有野心的人,希望在30岁之前走上总监的职位。
所以不管进入哪家公司,她都会分析部门总监的思维模式,总结各种情况的应对之策,了解必须的专业积累,甚至模仿总监给领导汇报工作、给部门下属开会的逻辑、措辞和语气。
项目复盘,她也不会局限于所承担工作的总结,而是从不同角色的角度去考虑,比如总监怎么安排人员分工、控制项目进度,保持实施质量;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进一步优化;如果她是创意人员,还有哪些方向可以尝试……
长期复盘演练的习惯,让她练就了快速反应的能力;而在突然的职场机会面前,也自然是应对自如。
她一直用市场总监的格局来要求自己,于是有一天,她就真成了市场总监。
我们行事,容易为当前的身份和情境所困。而这带来的后果可能有两种:
一是不满于现状,却每日只是抱怨当前的条件限制了自己能力发挥,怨天尤人,却从不试图改变现状,最终碌碌无为。
另一种则是将眼光拘泥于当下,着力于细节,不去关注行业的发展趋势,也无意于在更高层面提升自己的能力,妄图把一年的经验用十年,仅凭简单工作年限的积累去换取更高的职位、更广阔的空间。
而现实职场中,每一更高层次的职位都会有区别于下一级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能力和思维停留于原位,即使做得再好,也仍然是处于当下的层次,无法实现质的飞跃。
就象大家经常听说的三个建筑工人的故事,如果一直只是把自己的能力范围和见识定位于砌砖工人,你砌得更好,也只会是一个顶尖的砌砖工人,永远成不了项目经理和城市管理者。
困于原地,自然看得近,行不远,时过境迁,才发现错过了很多机会。而拨高自己的视野,脱离当前职位的舒适区,提前进行相关能力和经验的储备,则更容易提前接近预想中的目标。
提升格局,看起来很抽象,但是并不妨碍我们从现在做起。
如果想在职场上提升,不妨用更高一级的职位能力和素质要求作为参考,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养成一个个好习惯,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储备,每件事都尽力做到最好,养成从更高层面考虑事情的思维模式。
如果想发展自己的天赋,活出独一无二版本的自己,不妨确定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从现实世界寻找这样的榜样,想想这样的人看什么书,怎么思考,怎么行事,怎么处理生活中的各种情绪。
现在起,让你梦想中的角色附身,用他的思维去指导你,去安排你的生活。
让未来现在就发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