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是中国最后的旧书店,他坚守16年,顶住了网店冲击,却没能熬过这一关





他叫朱传国,朋友们都喜欢喊他“老朱”或是“朱老板”。



从2000年6月到今年,在长达16年多的时间里,老朱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在安徽合肥经营一家名叫“增知”的旧书店。



这是合肥——也可能是全中国——最老的旧书店之一。


它位于合肥的六安路上,门脸看上去破旧而寒酸。



店里卖的许多书,历史却比这间店还要悠久。




只要眼光毒,运气好,民国的书,甚至古代的孤本,在这儿都有可能淘到。




书店里还有一些有意思的老物件,海鸥相机、黑胶唱片、老收音机、水壶,手电筒之类的。




这些“宝贝”,安安静静地分布在店面的各个角落。拭去上面的灰尘,他们仿佛就会穿越时光醒过来,用古老的声音,讲述一个个旧日的故事。




别看店铺破旧,可文化韵味独特。很多合肥当地的作家、媒体人、教师等等爱书之人,都是这里的常客,并把它视做自己的精神港湾。




朱传国本人是个超级书迷。可是他开这家专卖旧书的书店,却是完全是出于偶然。



近三十年前,老朱在安徽的一间儿童书店上班。1992年,他突然下岗,一连几年都找不到什么好的工作。不久,在妻子也从机电公司下岗了。


就在两人一筹莫展时,有一天朱传国面对着家里几大柜子的旧书,突然想,旧书市场上有那么多人买书,我为何不摆个旧书摊呢?



从此,每天天刚蒙蒙亮,夫妻俩就蹬着自行车出发去摆地摊卖旧书。老朱自己也没想到,头一个月他就盈利了。


生意日渐红火,收来的旧书也越堆越多。2000年6月,他直接在六安路租了个门面,恭恭敬敬地挂出“增知书店”的招牌。


他说,这个店名很简单也很实在,就是“读书增长知识”




比起很多书店把新书和畅销书当成宝贝,老朱反而对旧书旧物情有独钟。


“旧书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在我们的手里时,能让我们体会到另一番滋味:


它的内容、封面、字体都带着时代的色彩,并从泛黄的纸页中散发出来。它有多少思想价值,只要看看、摸摸就能感受到。



时间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在互联网和其他新型书店的冲击下,增知旧书店的生意少了很多,但老朱仍然坚持着把旧书店开了下去。


他说,现在有很多人都不知道旧书的价值,故纸留香,这里面其实含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精神食粮很多时候就在经典的老著作里,在旧时的古籍史料里。”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2013年,老朱发现自己患上了直肠癌,要住院化疗。可即便是这样,他还惦记着要把书店经营下去。


治病时书店无法开门营业,许多还不了解情况的爱书人打电话给老朱,他用明显带着沙哑的嗓音说:我生病了,好了就开门。




到了去年,老朱的病加重,每个月都有10天要在医院接受化疗,医生也给他“判定”了生命期限,可他把书店经营下去的信念没有动摇。



▲老朱2015年微信朋友圈的截图


当时,化疗用的“单抗”药物一支就要4200元,每个月的医药费差不多三四万,这给老朱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


他的一些朋友听说后,四处帮他求援,很多媒体也都有过报道。




但好强的老朱不愿意接受社会的捐助,他说,我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卖旧书来挣到养家治病的钱。


不少看到报道的爱心人士,纷纷去增知旧书店买书,帮助老朱渡过难关。




甚至很多人买完都不要找零,直接就走了,让老朱的妻子陈桂霞感动不已。




得益于大家的热情帮助,老朱把旧书店维持了下来,可刚过一年,他自己却最终没能挺过病魔的煎熬……



老朱曾对老朋友们说,如果身体允许,他是准备再干上个十年八年的,一直到老了干不动为止。


“一座城市真的不能没有一座旧书店。书店它是一座城市最亮丽的文化地标;它是我们栖息心灵的一个重要的客栈;它是一个喧闹都市里面唯一一个让人安静的地方。我希望把它开成合肥的一座文化地标,永远活下去。”




这十几年老朱有个习惯,就是把他淘书、收书、卖书、读书的经历和感想记录下来。


前前后后,他写满了四个大本子。




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将这些收书笔记也变成书。“卖了一辈子书,也希望将自己收书、卖书的感受出版出来。”


患病后治疗花费很大,可他又不愿意接受捐助,便有朋友想到,能不能帮老朱把这几本笔记整理出版?


这样既能了却老朱多年的心愿,又能以一种体面的方式缓解一下燃眉之急。


2015年11月,老朱的四大本“收书笔记”终于由安徽出版集团旗下的时代新传媒出版社结集出版,书名就叫《最后的旧书店》



我也专门买了一本——书很厚,装帧朴素,但语言朴实而真诚。


其中或长或短的“淘书偶记”,不仅是一份难得的民间旧书业生存档案,更像是一位智者讲述的流淌在岁月里的真实故事。


这是几段书中的故事


卖书也是识人


➤2011年2月27日

今天中午,店里来了一位40多岁的男子,衣着普通,满嘴酒气。看了一会,他拿了一本书,我说6元,他说比花冲(合肥的一处旧书市场)贵,我无语。


一个人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必须有一个过程。


➤2011年12月17日

有一种人一进门就问书怎么卖,我一听头直摇,从来不回答。因为每一本书价钱都不一样,一书一价。


还有一种人一进门就问我可卖书?我笑了笑,一听这话就是外行。书不卖就租,不租又不卖,那不如放在冰箱里。


以我多年卖书的经验,以上两种人都不是买书人。



做旧书生意到底有什么乐趣

2011年5月21日

今天下午1点30分,应约准时来到罗兰德小区。


进门一看,地上堆满了旧书,大部分都是外贸类的旧书,还有一些盗版书,我从中淘了几本,《庐山会议实录》、《心理学》、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剧评类周刊、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出的《魏晋南北朝史论稿》,合计130元。


从一堆书中不难了解主人的收入、文化水平等。这就是与旧书打交道的乐趣。


2011年6月10日

一阵雷雨之后,天气凉爽了许多,17点15分接到了收废品老胡的电话,说收了200斤旧书,我决定上门,于是飞快地骑上摩托车。


到了一看,都是青春小说,还有一些漫画杂志,我对这些书没兴趣。我拣了一本《傅雷家书》、一本《情爱论》、一本《骆驼祥子》,给了他10元钱。老胡很生气,说下次再也不和我做生意了。




他对人生的感悟、思考

2012年1月5日

从1992年底下岗那一天起,我就每天拼命地赚钱,直到2007年一场大病之后,我才深深地感到,钱赚到了,我的青春、时间、体力没了,感到一丝丝酸楚。


2012年8月21日

生活中的一切都要按件计费。你得到名时,失去了简单,失去了真正的自我。你得到利时,失去了时间和健康,失去了所谓的理想。


时间是计价器,你的一生就是筹码,一切的一切都要偿还。


2014年2月23日

虽然自2007年以来得了重病,在死亡线上挣扎,但目前病情稳定。我没有抱怨,上天给了我许多,不可能把世界都给我。


我的一生都不会一帆风顺,一个男人不能让生活一棍子打倒,要勇敢站起来,要苦干出一番事业。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一个男子要心里有数,人生看透了也不过无常,生死看多了也不过是一场别离。


2014年8月28日

人生如昨天插在花瓶里的花,美丽芬芳,今天落在桌上的花瓣已枯萎,唯有生命永恒的美才是不灭的。我们一辈子唯一的收获就是爱。



11月24日老朱到合肥图书馆,捐赠出一些自己收藏了10多年的合肥老地图。



他还捐赠了一本民国的手抄本,老朱说,曾有单位愿意出5000元来买这本书,他没卖。有人猜他要捂着卖高价,“我也懒得解释什么”。


其实生意之外,老朱更多的就仅仅是一位读书人。书给了他温饱,他也用书来回报。



老朱在旧书店坚守了十几年,很多人被打动,是因为他的情怀与骨气。但我从《最后的旧书店》中读到的,更多的是他对旧书发自内心的爱。


开旧书店,意味着常年呆在简陋的店内,整理着杂乱的陈设,和收废品的、贩旧货的打交道,从一堆垃圾中扒拉出几本残破的书籍,为几块钱甚至几毛钱磨半天嘴皮……


这份营生不潇洒,甚至看起来不那么体面,如果不是发自内心地热爱,深度沉浸其中,又怎能坚持如此之久?


博尔赫斯讲过:“如果有天堂,那应是图书馆的模样。”


对于老朱,那个堆满旧书,能让爱书人翻检淘宝的增知旧书店,应该就是他理想中的天堂吧。




今年初,老朱准备出自己的第二本书,收录另外一部分收书日记,还有他的人生感悟以及对社会各界的感谢。


直到住院时,他还一直念叨着这件事。


12月3日,样书终于出来了,可老朱的病已经很重。当家人把书拿到他的眼前,他瞪大眼睛看得特别用力。




12月4日,老朱病情进一步加重,妻子给他读了两个章节,他说不出话,只能点头。然后,他闭着眼睛,泪水从眼角流了出来。


12月5日10时,老朱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本名叫《永远的旧书店》的新书被摆在灵堂中显著的位置,老朱完成了他最后的心愿。




人的一生,长不过一本书的漂泊。如今,书还在,人已远。


愿老朱走好!


■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