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的 “ 中关村二小霸凌事件 ” 又让人们重新聚焦到了校园暴力的问题上。
事件的起因是在刷爆朋友圈的那篇《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文章中,一位中关村二小学生的母亲称自己的孩子长期遭到同学的欺凌,在被同学用厕所垃圾筐扣头后,孩子呈现“急性应激反应”,失眠、不安、恐惧上学等等。
而得知此事之后的一家人找到学校,却被老师定性为“开了一个过分的玩笑”。
一家人提出的 “严惩欺凌者”、“施暴者家长道歉”、“保护自己的孩子不受二度伤害” 等诉求,并未得到正面、明确答复。
而截至到目前,官方的态度依然是,认为不能认定这一“偶发事件”构成校园“暴力”或“欺凌”。
今年5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向各地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
今年11月,教育部联合最高人民法院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强教育预防、依法惩戒和综合治理,切实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
半年两次通知,充分证明了国家加大校园欺凌等恶性行为的治理决心。而在如此大背景下,学校依然对眼前的欺凌现象冷漠而麻木的对付,这毫无疑问折射出学校的不重视,责任的缺失。
❖
其实像这样的事件我们并不陌生,校园中的霸凌也从未停止。从欺负弱小、敲诈勒索,到聚众群殴,甚至是升级到恶性的故意伤人、杀人。
校园暴力本身就是导火索 —— 施暴者从霸凌中获得快感、征服感和成就感,甚至只是为了霸凌而霸凌。
而被害者由于校方、家庭都认为这是“小孩子的不懂事”而置之不理,甚至说出“为什么他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的对白。
弱小无处发声,霸凌事件就在沉默中愈发激烈。最终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这样的代价,往往是几个家庭和社会都无法承受的。
我试着搜索了一下 “ 2016校园暴力”,事件之多让人咋舌:
“女生太邋遢引公愤遭群殴”、 “江西永新多人围殴女生” 、 “福建初中校园暴力3分钟,小学女生被扇耳光25下” 等等......
再加上这些事件多是以视频的形式发到网上,甚至可以让人清楚的听见施暴者和围观者那爽朗的笑声,每个人都无比开心的看着那个不断蜷缩身体的被害者。
我们不禁要问,孩子怎么了?
其实最可怕的不是孩子,而是整个事件中,校方或者说社会的态度。
大家总觉得 “ 校园暴力 ” 不是一件多大的事,这些不在乎和沉默本身,就是对校园暴力最大的纵容。
如何把校园霸凌遏制在摇篮之中,让孩子明白恶作剧和作恶、犯罪的区别和距离,并且对于恶性的未成年犯罪制定明确的惩罚机制,才是更好的保护方式。
❖
让我们看一则关于校园暴力的街头实验。
为了验证人们对于校园霸凌的态度,实验者在公交站安排了两位女生欺负另一名瘦弱一些的女生,不断的进行语言攻击,嘲讽等等。
而路人的态度,让我们动容与反思。
我们总用成人世界来描述那些现实和阴暗,但事实上,童年时代也不可能全都被单纯和美好环绕。
作为“孩提”身边的人,面对“霸凌”,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挺身而出。既是为了可能曾经遭受欺凌的自己,也是为了不让暴力的阴影延续下去。
暴力氛围很容易因为群体性而愈演愈烈,弱者愈弱。
“年轻的不懂事”不能作为一切暴力事件的解释,痛苦真实的存在,无法抹去,你的旁观也许就改变了受害者的一生。
就像鲁迅先生曾说过的 “ 救救孩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