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陪我们走过了美好的一年




是我,没错,我就是每天给大家推送文章的那个人。其实我算是新晋的小编,入职到现在不敢说陪大家走过了一年,也算是一个冬天吧。


其实我觉得有时候挑文章比写文章难得多,写出来的文章好不好都是我自己的问题,我得认。可是有时候给大家分享、推荐内容之后,看到不断变化的阅读数和评论,我常常不敢点开,我怕你们觉得内容无趣、怕你们觉得没有收获,也怕浪费流量。


但幸好,这样事情没有发生,我还能在大家的评论里思考、进步,或是被你们在回复里说的话感动的一塌糊涂。


新的一年里,你我会怎么样,我不知道。行动派会有怎样的变化,我暂时得保密。但是我可以给你们推荐,2016年最值得重新看的16篇文章。(PS:点击下方蓝色标题,即可阅读内容)



 那些让我们思考的


☞《下班后的2小时,决定你成为什么样的人

 

2017年准备到了。新的一年,你有什么期待呢?成为一个职场能人?做一个旅行达人?认识更多有趣的朋友?……无论什么,都值得我们去善待,毕竟是自己人生的小目标。


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是善待小目标的第一步。拖延,意味着小目标的无限的延期。如果你有拖延症,不妨来看看本文作者是如何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将写作这件事坚持了7年。


七年光阴,可以让一个碌碌无为的上蚁族,蜕变成一个畅销书作家。当我们还在犹豫不定的时候,许多人已经走在行动的路上,领先我们N个身位。

新的一年,从一件小事开始,实现自己的小目标。

 

 

《如何培养高薪人士的逻辑思维力》

 

每次老板下达下来的任务总是出错?


每天这么忙碌、加班,就是没有把问题做好?


除了努力之外,有没有想过:其实是你的逻辑思维能力缺乏培养。在竞争激烈的职场,我们不但追求时间,更要讲究效率。


高薪人士,并不见得在时间上比我们拼命,而是在逻辑思维上,更加缜密。往往能找到一连串的现象中找到问题的破局点,从而找到最优的解决路径。

 

不妨多注重培养自己的逻辑能力,不论在生活上还是职场上,你将裨益终身。


 

☞ 《不要瞎找了,你要的自学网站我都给你整理好了》


生活在这个充满竞争,血腥味十足分分钟钟就会别人取代的大数据移动互联时代,大家一有点时间就会拼命地给自己打鸡血充电学习,让自己可以成为一专多能无缺陷的斜杠青年。

 

其实,更多人害怕的是自己在某个时候落后于别人,被后来者取代。所以自学技能成为当下很流行的一个充电方式,一来可以不用花一大堆钱报很多培训班就可以自学多种技能,二来还可以省下很多时间,真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但是大家在网络学习一般没有针对性,一去就是百度,找不到自己喜欢的自学网站。当你求助无门的时候,是不是就会放弃呢?答案是肯定的。

 

相比于中途而废,无疾而终的目标更让人痛心,起码前者学有所获。

 

这篇文章给大家大家推荐几个值得大家去自学的网站。从此,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求学无门。

 


《生5个娃、上着班考上哈佛,全靠她的神级“时间管理术”》

 

文章里有这么一句话:人,越是时间不自由,越是有干大事的冲劲。

 

当一个妈妈面临着“照顾孩子”与“追求自己理想”之间需要作出选择时,她会怎么做?

文章主人公用行动告诉大家,选择并不意味着放弃。

 

人生就只有一次,按顺序一件一件来,梦想只会被无限搁置。当你学会时间管理,拾回被偷走的时间,其实你的人生可以过得更饱满。

 

 

《22岁的我为什么辞去了年薪150万的工作?》

 

周星驰有一句台词:做人没有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关于怎么找到自己的梦想?一个很大的命题,却是我们人生不得不面对的命题。面对现实,很多人选择退缩,大家都说梦想不能当饭吃,所以我才选择脚踏实地。

 

但更加现实的是,许多老去的人都在后悔自己当年笨拙的选择。

 

放肆一回,跳出思维里的墙,一定会收获更广,就算不能奋不顾身,至少尝试过。

 

天不会亏待任何人的在迷茫的日子里,我们需要用行动反思自己。




 那些大受欢迎的


☞《二十几岁住在哪里对你有多重要?》


在我刚毕业准备在租房的时,“住哪里?”这个问题就曾让我颇为烦恼。拿着微薄的工资,在小区房和农民房之间犹豫徘徊。我很清楚它们各自的好处和坏处,却还想不清楚我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什么东西对当时的我较为重要。


20几岁,是对选择对敏感的年龄,衣食住行、工作交友,各个方面都要细心权衡,生怕哪一步走偏了,就慢了人家一步。所以关于“租房子”这件事情,绝不是件小事。


我想大部分在城市打拼的年轻人都有这样纠结的时刻,那不妨看看这篇文章,或许会有所帮助。



☞《一个女人,要怎样才算见过世面》


“见过世面”这四个词用来夸奖别人,可是极好的。许多人四处旅游、在工作上力争上游、热衷于社交场合……就是为了扩宽眼界,长见识。


因为就像文章所说,一个真正见过大世面的人,会讲究,能将就,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坏的。他们自然会在人群中散发不一样的气质,温和却有力量,谦卑却有内涵。


而对于此时或许在疲于奔命的你,真的不必急,慢慢修炼自己,开阔视野、平和地去面对逆境,生活便会自然好起来,你也终将变得更强大。


☞《别熬夜了,生命不会和你开玩笑》


现在的年轻人熬夜几乎成为常态,有熬夜看书学习的,有熬夜刷剧的,有熬夜玩游戏的,有熬夜玩手机的,还有玩命工作的。


有人说,熬夜,是因为你没有勇气结束今天,没有做好迎接明天的准备。有人说,生前何必贪睡,死后必定长眠。有人说,熬夜只是为了多留一点时间和自己相处。


我承认他们说得都对,但又说得都不对。因为即使熬夜有一万个好处,也抵消不了它正在潜移默化地吞噬你的健康这一个致命的坏处。


但我不担心,等看完这篇文章,你应该不敢再熬夜了~~



☞《凌晨四点半的哈佛图书馆,真的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样!》


这个年头鸡汤盛行,能让人打鸡血的小编其实也鼓励你喝下,但有些毒鸡汤,一定要当心!


10万+火文《哈佛凌晨4点半》在网上被疯转,该文描述的是,凌晨4点多的哈佛大学图书馆里,灯火通明,座无虚席,莘莘学子都在苦灯夜读。


想要告诉人们“”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然而,行动派的专栏作者李柘远(Leo),通过亲身经历和调查证明,“哈佛凌晨4点半图书馆的景象”,只是一个不存在的想象。


凌晨4点半的哈佛大学其实和世界上,包括中国的大学基本一样,无论是学生还是教职员工,都沉浸在睡梦中。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话当然是成立的,但是,一旦超过一定的度,反而会起反作用。任何没有走心的努力,都只是看起来努力。



☞《彻底改造出租屋,1000元就够了! 》


适应出租屋是多数青年踏入社会的第一个考验。在出租屋里度过的时光,可能留有你最多蜕变的印记。


当下有一句很热门的话,“房子是租来的,但生活不是”,就是倡导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所以,不要因为居住环境的糟糕,而摒弃热爱生活的心。


这次,我们让北京的租房青年Daemon教教你,如何用最少的钱亲手打造属于自己的小世界。毕竟,生活总是要继续,与其埋怨它的不妥,不如装点它的美丽。



你也遭遇四分之一人生危机了吗 》


“作为一个20出头的人,我觉得世界就在眼前,但是,却不知如何融入世界,成为它的一部分”。这是克里斯蒂 海勒斯在他的书《人生的四分之一危机》里所描述的年轻人的迷茫。


“人生危机”这个词,不管横看竖看都是个大词,似乎决心要挤在这个20多岁、不上不下的关口爆发。


或许你正在经历,或是曾经历过你的四分之一人生危机,它让你焦虑浮躁,甚至偶尔感到绝望。不过,不用过度担心,这只是像一场大感冒,我想这篇文章会是药方。




 那些争锋相对的


《90后,为什么我不聘用你》


当90后取代80后的热门话题迈入社会,你真的了解90后吗?或者90后真的不懂职场吗?是社会的规则需要更新,还是我们没有适应社会。一切只能让时间说话。


一边是功利、是选择,是成本、能力和机遇的综合体;另一边是理想、是个性,是初出校园的敢想、敢说、敢于挑战。新人总会和职场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这里说的会是你吗?


但无论如何,不要远离功利,也不要被功利绑架,要与功利做朋友,这样它才会把钱介绍给你,功利是你和钱的中间人。



☞ 《为什么优秀的人都不喜欢待在家里》


“宅男”似乎一直就不是个褒义词,敢于走出的人也更容易成为正面的代表,现实真的是这样吗,在自我提升的道路上内向和外向也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吗?


似乎大家并不都是这样想的。


外界能给学习工作带来仪式感和使命感,将自己暴露在大众的眼光下,更是可以半督促式的提升自己的效率,也减少了因为在家中的轻松氛围而无法专注。这样的方法未必不好,但总有因人而异的时候。


也许你就更适合安静的独处,不被外界所干扰,也不想有他人的眼光在自己身上扫视。


但无论如何,在变得更优秀的道路上,总有许多想通的点。也许喜欢出走的人会“见多识广”,但在家中驻足的你也会因为专注网络而知天下事。


“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只要你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你永远都是最优秀的那个人。



女孩子要不要自己买房子?


虽然我是个男孩子,但是我也在想这个问题。一面是逃离北上广的人侃侃而谈的解脱,一面又是留下来的人也能精心打造出自己的天地。


我们会抱怨生活压力大,也会感慨房价涨的比什么都快,可是你执意留下,总有一个你愿意或不愿意承认的理由。


你要知道逃离北上广的人如果过的没有更好的选择,大概也不会和你提及外面的空气多清新;打造自己天地的人如果没有美好的心,那间小房子也没有办法让你羡慕。


"车水马龙,灯火辉煌,这个城市装的下所有小疯狂,也容得下你所有不安分的造作。"


想来生活够认真,在哪也不会苟且。




 那些你没有发现的精彩


如何在未来职场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


当我们身处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时,往往会忽略大环境的变化。就像马车夫永远不会觉得人们出行会不用马一样。也许你还来不及抱怨工作为何一成不变就已经身处未来的更迭旋涡之中。


而提前看到未来并践行未来的人,总是能够脱离出这部分队伍。


你可以仔细想想,无论任何领域,是不是当你还没看懂或非常不屑的时候,那帮提早在里面捣腾的人才能在你看懂并亦步亦趋的时候分享到绝大部分的红利?


所以时代变不变根本不重要,你有没有价值,能不能领先、甚至引领时代才是最重要的。当我们剥开职场的外衣,其实这不过是一个个人价值变现的地方。


规则、模式都不是根本,人的价值才是最重要的核心。



☞ 《出了校门就不需要导师了?错!》


如果你想找一个人手把手教你如何过生活,那你不需要导师,你需要经验。而得到经验的唯一途径就是做事。你不能指望着有个人能教你所有事情,那不是导师要做的。


导师并非师徒关系,可能只是某个阶段你的领路人。于是如何找到并相处变成了很重要的问题。


没有人喜欢去付出、去帮助别人,而有能力做导师的人也不会因为你请他喝咖啡就改变主意。只有在你有价值的情况下,别人才愿意帮助你或者说帮助你发掘自己的价值。


我们不仅要学会珍视他人的时间,认真对待每一次帮助。也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这也是对导师的尊重。如果你根本就不想工作,那他凭什么又要帮助你呢?


寻找人生导师并不是一件正式的事情,也不要把它变得那么正式。要记住:它更像是朋友关系,并且最终,导师会慢慢变成你的朋友。


■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