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的行动派太空仓
留美MBA/独立创业者/畅销书作家
代表作《"多重职业"成为全球新趋势》
@SusanKuang
为你分享如何开启你的多重身份
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大家晚上好。今晚的分享,想通过我个人的成长经历,以及在成长过程中带给我的思考,跟大家分享以下两个主题:
①什么是斜杠
②如何开启你的多身份
关于我个人成长的经历,主要围绕着6个关键词进行,分别是:
画画、英文、创办组织、舞蹈、斜杠青年、写作
画画
Frist key words
」大概在我四岁的时候,我就开始接触画画了。由于年纪小,很多东西通过文字都表达不出来,而也由于年纪小的原因,总是想象力丰富,想出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
于是,我就经常地画画,画一些小人书去表达自己——上面是画,下面几行字表明画的内容。也大概从那时候开始,我痴迷上了画画。有时候我甚至把我画的画,做成画册,拿到大街上去卖。
从小学到初中,我成了一名艺术特长生,开始接触一些较为专业的训练——素描、国画、书法、水彩、工笔......
然而,到了高中的时候,大家都认为成绩不好的人才会学艺术,也在这种较为传统的观念下,我高中没有继续我的画画。然后带着要封笔的想法,进入了大学。
大学期间我的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不过因为有画画的功底,我利用业余时间辅修了两年的平面设计,在本科文凭之外又拿到了一个专科文凭。
美国毕业后,我选择在政府机构工作了一段时间,“想画画”的想法又冒出来了。那时候,我也给自己报了一个绘画班,并坚持每周画一幅画,在离开美国前,我得以完成了自己一个小小的心愿——办一个个人画展。那一次的画展也卖出了我自己的几副作品。
直到现在,虽然我没有用画画来赚钱。但是画画给我的生活带来莫大的好处,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公司的设计都是我自己来做的,这就帮我省下了请设计师的钱。
英文
Second key words
」在初中的时候,我就开始疯狂地学习英语。
因为发现自己读音文很好听、地道,基于一种自恋、迷恋的心态。我开始疯狂地学习英语,那时候很长一段时间,除了吃饭睡觉,我眼里全部都是英语,也正因为这样的疯狂投入,使我的成绩出类拔萃。
后来到了大学,即使我的专业是计算机专业,我依然保持着地英语的学习,没有一丝怠慢。每天的清晨,我都会走在空旷的走廊里进行英语朗诵。后来我在学校外报了一个同声传译的培训班,学完之后有接一些翻译的工作,还给女子十二乐坊当过翻译。
毕业后,英语也给了我很多的机会。例如:拿到额奖学金到美国念商学院,回国后在新东方兼职当了一段时间口语老师。
创办组织
Third key words
」我创办过2个线下组织,第一个叫做The Thinker Group, 在美国创办的,这是一件我很自豪的事情,因为在国外,中国人基本上只和中国人玩,但是我却可以做到带着美国人一起玩。
因为做这个事情,我摆脱了那个成绩好的国际学生的印象,而是成了大家眼中一个有趣的人,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我做的第2个组织叫兰溪沙龙,女性组织,小有名气,一周年的时候在工体里租了个场地,做了一场350人的庆祝活动。
这些都是工作之外做的事情,收获是钱买不到的,管理、运营、营销、活动全方位的经验。经验不仅仅是成功经验,积累了很多失败经验,包括合伙人的经历。
舞蹈
Fourth key words
」我从小喜欢舞蹈,小学跳3年舞,中学舞蹈老师看我舞蹈功底好,让我同时学绘画和舞蹈,所以有一段时间我是一边学舞蹈一边学画画。
后来舞蹈没有学下去,但是我一直特别想学,在美国,回国之后都有去报舞蹈课,但是都不是我想要的。
直到遇到了我现在的舞蹈合伙人,于是我们就一拍即合开了一个小小的舞蹈工作室,从基本功开始练起,到现在已经有两年多时间,我在也是在那里完成了从学员到老师的身份转换。
斜杠青年
Fifth key words
」大家看我,从小到大的经历是不是感觉我过得很饱满。但事实的情况是,虽然我学了这么多东西,但是直到去年,我是一直一个迷茫的状态的。
在这个时代,人们告诉我们:人生是单选题,你只能选一个。
很多时候我想成为画家,但画画不能养活你,大家都叫你要放弃。那时候人生看起来是一个不断放弃身份的过程,你需要做的是,不断寻找不断放弃的。
其实人生不是单选题。
所以,当“斜杠青年”这一个词从我耳边划过的时候,大家知道我有内心有多兴奋吗。这个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答案——人生并不是单项选择题,我哦们可以选择更多。
当时在了解了这个概念的相关后,我开始动笔写下了这篇文章《“多重职业”成为全球新趋势》。接下来的一周时间,不停授权,一千个媒体转发。
但当时我也是基础地对“斜杠青年”背景进行了解,凭着自己的主见写出来。在后续的的有关“斜杠青年”的文章,也是基于此进行的二次创造。在每次二次创造过后,“斜杠青年”的概念也慢慢地偏离了,这造成很多人对斜杠青年的误解。
“斜杠青年”的英文是slash,提出者是一名纽约作者。
当时他在纽约发现了很有趣的现象——当地的人们不止一种身份。一个外科神经医生,同时还是一名采访作者、一个计算机程序员,同时还是戏剧导演,一个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同时还是一名诗人、剧作者。
今年9月份,我到纽约学习爵士的时候,我也确实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独一无二 —— 包容性很强、多元化,什么样的人都有。
在纽约混,靠的是实力。不看国籍,肤色、种族、家世背景。你实力厉害就会得到别人的称赞,你也只能靠实力,才能得到别人的嘉许。
后来“Slash”作者,也对纽约这种有趣的现象进行了大量的采访和数据总结。后来,在他书籍中,对“斜杠青年”(slash)这一概念进行了划分:
①稳定收入+兴趣爱好的组合
②左脑和右脑:计算机+戏剧导演(理性与创造力)
③大脑和身体:
例如:做艺术顾问的人,担任普拉提的教练
④写作、教学、演讲、顾问
这是一个最经典组合,因为四个身份之间,可以进行很好的转换。我把这类人成为知识型的斜杠青年。
⑤一个工作职能,却要做很多事情,跨界工作
这类我在CEO中比较常见,一间公司的ceo需要做的事情是非常多的,涉及跨界的内容也很多。
以上是原作者对“斜杠青年”的划分。另外同样重要的是:“斜杠青年”原本没有青年的概念,与年龄没有关系。它的英文原来就是“Slash”(一个没有涉及年龄的单词)。
“斜杠青年”背后逻辑其实是新时代的对身份发展的趋势。
在工业时代,我们注重的是效率,每个人干好自己专业内的事情就好了了 —— 一个萝卜一个坑。而到了现在这个时代。社会更需要的是创造力人才。你懂得越多,代表你越强,时代就更需要你。
那为什么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斜杠生活方式”那么欢迎?
写作
Sixth key word
」现在,我们开始讨论第二个话题:如何开启多重身份?
与其寻找兴趣,不如自我培养兴趣。兴趣是一个人的内在动力。但与生俱来的兴趣可遇不可求。与倒海捞针,不如自我培养兴趣。
兴趣≠优势。在我看来即使没有兴趣,只要你通过努力,大量投入之后就会得到成长;你得到了有成就感,对你正在做的事情本身,也就慢慢开始感兴趣了。
除此之外,我需要观察 —— 哪些技能未来是有优势的。然后,把其变成自己的兴趣。
说说自己的例子。
写作,刚开始的时候其实并不是我的兴趣。差不多有三年的时间,我都活在了特别浮夸的社交世界里。
那时的我,生活在舞台聚光灯下,感觉充实,回到家后却无法感到应有生活的踏实。也从那时候开始,我后续的时间开始转变我浮夸的生活 —— 多读书、沉下心、写出来。
当时也是刚刚开始兴起了微信公众号。一开始,没有太多想法,文章发出去,发现反响很好。后续也保证了一周有一篇自己的原创文章。
当你有了自己的读者之后,他们在期待你的文章,你也收获了更多的动力。
后来,我积累了很多的阅读粉丝。但当时遇到了一个小意外,我帮自己的公众号注册了公司,认证后,变成公司的名字,公众号的个人属性也就变成了企业属性。当时真面临大面积的掉粉危机。
摆在我面前的是两个选择:继续写or选择放弃、重新开始。
后来,我决定重新清零。既然重新开始,是不是有点不同,我放弃放弃了每天去更新,坚持只做原创。
很多人做公众号,久了下来,为发文章而去发文章。而我想的是,公众号应该为我服务(而不是我服务公众号)。
每篇文章我都会注入大量个人的思考,而只有写出来了,这个东西才是你自己的。在写作的过程中进行不断的产出。我的写作能力也就变强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不断地思考:怎么样在坚持的过程,如何更好地坚持。我把学习的困惑,总结起来,变成了一个对别人也有用的一个内容,通过平台分享出去。在这个过程中,对其他人也是有意义的,坚持的动力也更多了。
到现在,我正式出售了自己的第一本书籍。写作业成为了我的兴趣。
问答时间
Q:斜杠青年和匠心精神有没有冲突?
A:其实,两者并不矛盾。
匠心精神倡导的是一种不急功近利的心态。当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仅仅是为了事情的本身,不为名不为利,和你做多少事情没有什么关系。
现在的我们,都有一颗滚烫的心 —— 快速学习英文、快速学习写作。当你要快速达到一个目标,其实匠心精神离你越来越远了。
我认为匠心精神,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层面:
●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 能够经得住外界的诱惑
如今,社会浮躁,有一点名气,有一点机会很多机构就会来找你。抵住诱惑,非常难。
当你站在聚光灯下,很容易自我膨胀,当时的我也经历过这样的情况,每天几乎都站在聚光灯下,一个人的心很容易膨胀起来,你有很多鲜花,很多的掌声。
那时候的我每次做完活动,感觉特别空虚 —— 所有自我认同感来自于被人赞美。回到真实的时候,我问自己,在我的 生活,我自己擅长什么,没有一样东西是自我拥有的。
也是那时候开始,写作带给了我思考。让我慢慢回归了生活应有的平淡,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变得踏实,自我认同。
同样的浮躁的场景也出现在商业创投界。但在工作中,其实我把自己定义为一个“独立创业者”。
为什么说独立呢?因为我想区分其他的创业者。
要知道如今的创业都是单纯的资本游戏。很多时候,创业者做的事情并不是依据自己信念,而是自己的想法能不能吸引投资人、融到钱,拿用户;每天顶着巨大的数据压力;而创投者也只在乎我能不能获益。
当时我去硅谷做交流的时候,也问到了一个问题:跟硅谷的创业者,和国内创业的区别?国内重运营的模式,硅谷重技术,谈论的都是未来。
基于自己的判断,我果断拒绝投资。创业变成了做我自己喜欢做的事,没有外界的干扰。
我记得有一句话:在这个时代,你的劳动收入和你的劳动不可替代性成正比,而不是和你的劳动是间成正比。
打造实力需要用匠心,时间和投入。只要时间够多,会变成你的优势。当你的实力无法撑起你的 梦想,请静下心来打磨你的实力
投资在某个技巧当中。把自己当成是艺术品,不断打磨自己。在三年或者五年之后的自己,一定感谢现在的自己。
▼
一晃,行动派太空仓在重启新版后已经连续放送了6期分享啦~2017年1月,我们也将为大家继续呈现第7期太空仓。
关于过去6期太空仓你们有什么想对我们说的呢?或者有什么想要邀请的人?还是你也想要亲自来一场?
不论怎样,感谢小伙伴们的一路相伴与支持。
下一期的分享也会非常棒哦,敬请期待!!!
■ ■ ■
▼点击“阅读原文”,收听本期太空仓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