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到元宵节,也就意味着春节彻底过完啦~想必小伙伴们经历过N场红包雨的洗礼已经是云淡风清了吧。
既然要抢红包,就不可避免来一场表情包大作战。毕竟...
不过,最辣眼睛的恐怕要数——中老年牌®表情包
这几年用微信的人是越来越多,从爸爸妈妈、到大姑大舅,现在就连家里七八十岁的大爷,也纷纷用起了微信。
于是,顺带着出现了一大波长辈们专属的表情包。
▲ 中老年人表情包
此类表情包以“辣眼睛”著称:
首先,它字儿特别大;
▲生怕你看不见
会发光;
▲ 动不动就亮瞎你
还特别正能量;
▲让你在寒日中心头一暖
不过现在我们常用的表情包,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满满的恶趣味、画面粗糙,甚至连最基本的画质都没有...
▲ 8090后的表情包
但就算这样,我们每次看到长辈们发来的表情包,还是会忍不住嫌弃,在心里吐槽: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表情包low得不相上下,为什么我们偏偏嫌弃中老年的表情包?
▼
其实,表情包代表着一代人的审美。
中老年表情包的出现,并不是意味着长辈们的品味不好,而是他们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中老年人玩微信,很像我们十年前那会玩儿QQ,他们只不过是在重复我们当时的审美及好奇。
也就是说,中老年表情包其实是我们在十年前玩腻的。我们之所以嫌弃它,不是因为他们low,而是因为它们已经out了。
▲曾经风靡一时的QQ表情
下面就跟着我一起,重温下十年前那些被我们玩坏的中老年表情包。
色彩:饱和度高
源自于对原始刺激的追求
中老年表情包最大的特点就是:色彩饱和度超高,颜色越纯越好,基本上不会用到色板的其他颜色。
色彩搭配起来也很感人,不是红配绿,就是蓝配黄,用最强烈的对比色给人以最刺眼的视觉冲击。
其实这是符合人类天性的——心理学研究证实了人对高饱和度色彩的偏好,从婴儿时期开始,我们就更容易被鲜艳的色彩吸引。
一方面是因为纯色在视觉上,更能带来色彩冲击;另一方面,颜色是能传递情绪的。饱和度越高,越能影响人的情绪。
这也是为什么在文革时期的政治招贴画都以红色为主,只有这样高饱和度的红色,才能抓住人们的眼球、传递出高涨的革命热情。
包括十多年前,我们最开始用QQ的表情包,色彩丰富、颜色绚丽,完全不像现在我们常用的“性冷淡”表情包。
▲别说你没玩过qq秀..
你看,从喜好鲜艳到现在的习惯素色,其实是一个越过了本能冲动、不再追求原始刺激的过程,就像富贵社会以瘦为美、真正高档的餐厅不会追求强烈的味觉刺激,而是在清淡中制造更有层次的口感。
而且并不是配色鲜艳就不好,重要的是如何搭配。
比如:当代艺术家蒙德里安的格子画。
同样运用高饱和度的纯色,他的抽象画却逼格满满,还成了当代艺术的典范。
炫技:高度还原
源自于对技术的极致追求
让我们再看一眼中老年表情包:
你会发现,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超爱加特技。
表情包里的字要加特技。渐变、阴影、透视,各种3D立体效果,怎么逼真怎么加...而且除了字,表情包里任何一个小元素都要加特技!
小茶壶要打上高光;
小彩旗要有飘动的感觉;
小花散发着水灵灵的香气...
这种什么都要“加特技”的方式,叫做拟物化设计——模拟现实物品的造型和质感,让人一眼就认出这是个什么东西。
在文字聊天时代,相对于文字,QQ默认的表情已经显得有趣多了。之后,用上这种还原真实物体的表情,显得更有技术含量。
还有字体的颜色。纯色太简单,我们现在嫌弃的彩虹色,在当时可是“酷炫”的代表。
最后,甚至让表情动了起来!在技术上,又拉高了一个档次。
而我们这些80、90后,已经过了那个时代了。一个会动的、看起来超级真实的表情,很难再引起大家好奇心了...这时候,大家开始追求审美了。
所有的特效,全都扔掉...越简练越好,只要能看得出这是什么就可以了。于是就有了极简主义风格的表情包。
其实,这就是一个对技术极致追求,最后回归审美的过程。所以中老年表情包,只不过是停留我们曾经痴迷的那个追求技术上升的阶段罢了。
不仅是表情包,艺术发展史、甚至连产品设计也都遵循这样的规律。就拿你现在手上拿的小苹果来说吧。苹果手机界面用的原本就是拟物化设计。
各种装饰、效果,花费很大的力气在UI设计上还原真实的效果,但是却让每个UI看起来都很复杂,在使用时无形增加了时间成本。
后来,他们扔掉无用的特效,色彩尽量统一,以此突出最核心的特点,让我们可以秒懂图标的用途,适合快速操作。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扁平化风靡的原因。
如何更改原点颜色?
注意观察底部提示工具哦
除了以上两点,还有一个重大区别:8090后的表情包都太“内涵”了。一个表情,背后无限的深意。同样是一个笑的表情,就有无数种含义。
➤ 请听题:下面哪个表情,代表着友好的微笑?
请与父母共同完成此题
是不是有种在做小型阅读理解的感觉?甚至有时候不结合时事热点,都get不到表情的梗。
但是老年人表情包却很直接,写什么就是什么。文字才是他们表情包的主要内容,而图片只是辅助。
“相逢是缘”;
“累了,我请你喝茶”;
这是因为中老年和年轻人有着不同的生理状态(脑力、精力)和不同的学识背景,在审美感知的过程中,年轻人更容易产生联想,获得各种感知关联(记忆、印象、情绪等联想)。
➤ 举个简单的例子,同样是下面这个表情:
黑人一脸懵逼的样子,被我们自动翻译成语言:“这是什么鬼?”
之后这个表情,就可以代替“什么鬼”这三个字运用到无数场景中。到最后甚至不用图,直接用“黑人问号”四个字,我们就可以意会了。
但是长辈们却缺少这样的联想能力,或者说,他们的联想无法达成共识,因此他们更倾向于简单、直白的文字引导。
除此之外,他们的表情包单纯,没有那么多“内涵”的深意。不是因为他们单纯,而是因为他们不习惯了这样开放地表达。
而我们十年前在用类似的表情包,不是我们缺少yy的能力,主要太单纯,懂得少,能产生关联的就少。
这几年,懂得多了,“微笑”不再是友好的了,“呵呵”也变得不开心了。
其实不论是长辈的审美,或是我们的审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是由我们的自由意志决定,而是受整个社会环境所影响、在特定社会阶段的熏陶下产生的。
父母辈那代人的美育一直未被学界、教育界所重视。从解放初期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父母那代人的基础美学教育几乎为一片空白。他们的审美教育,主要来自当时宣传画报、影视的影响。
就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一个时代、一个群体独有的审美观。
现在父母辈纷纷玩起了微信,有机会自由选择,难免沿袭了这种“爸妈味儿”的审美,就像我们最开始玩QQ那样,只不过父母现在追求的是“新奇”,我们已经不觉得新鲜,父母觉得“美”的,我们已经不爱了...
你看,审美其实是跟着时代在走的。其实并不是我们多有品味,我们现在嫌弃的只不过是10年前的自己。
虽然我们现在觉得自己品味蛮不错的,指不定20年后,也成为了我们孩子口中的“中老年表情包”。
你懂得,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