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愿意用多久的时间
等待一个面包?
30分钟,10分钟,5分钟……反正司马希望越快越好。毕竟那不过是一个面包而已,但是林静用了整整11年。
▲包着黄头巾的就是林静
11年前,大学时候,当她第一次表示想成为面包师的时候,父母甩给了她一个白眼。
说出来司马也很可以理解,虽然说当今的职业选择多种多样,但在上一辈的眼里,银行职员、公务员、教师这些才叫正经职业。好好的大学生怎么去做一个烤面包的——登不上台面啊。
林静想争辩,但她知道她赢不了。
从小就乖巧的她,不敢忤逆,只能按照父母的意思考了公务员,成了一名交警,成了别人羡慕的对象。
“多好啊,稳定,体面。”
只有林静自己知道,身体里的某些东西突然死去了。
怎么办?林静既没有像三生三世里夜华那样逆来顺受的“留待下一世”,也没有不顾一切的站到父母的对立面。
她决定用十年的时间去说服父亲。
虽然林静的做法也许不是最好的,但是她的耐心与坚持,足以pk掉多少喊着雄心壮志却可以随时放弃的同龄人。
磨了很久,磨到几乎都到忘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了……直到女儿的出生。
林静又重新揉起了面团,出于一个母亲的本能,她开始郑重思考孩子的健康问题:小孩子过早的习惯各种软糯香甜高糖高油的夸张味蕾,对健康无疑没有任何帮助。
面包以一种正当的名义又回来了,这次是和女儿一起。
▲女儿好好
啪嗒一声,面团黏在了面板上,用五指一拉,面团张开了一个个空洞,那个沉寂了10年的愿望,随着不断拉开的面粉,回到了眼前。
啪嗒,又一声。
▲面团是个敏感的生命体,气温每升降一度,空气中的水每增减一分,它都能感知。
她关上了长达11年的公务员生涯,开了“面包好好”工作室,这次,父亲终于默许了。
▲两代人终于和解,如同天与海归于一条直线。
店名叫好好,因为那是女儿的名字。
林静想跟别人做不一样的面包,那种面包,每个都要花上48个小时的力气,自制酵母,手工揉面团,不添加任何添加剂,只用时间等它缓慢成型。
林静做的口味要么无糖无油,要么微糖微油,造型也没有什么出挑的,面包朴素得就跟她自己一样。
这样“土”的面包,有人会喜欢么?
林静有些小担心,结果呢,吃了她面包的朋友都喜欢得不得了。他们说好奇怪,吃了你的面包会有心动的感觉……那种感觉,应该是食材本来的质感吧。
这种感觉,女儿好好最懂了。
面包一出来,不用林静管,迅速的就把自己喂饱了。
▲妈妈用烤好面包做的汉堡,好好迅速把自己的吃完,然后抢妈妈的
好好也是林静最好的帮手。
其实林静辞职后,除了给客人做预订的面包,也会常常会去赶集。司马老家现在还有那种赶集,和古时候一样。
好好特别喜欢去市集,有一次她感冒了,蔫蔫地躺在床上,但是一听妈妈说要去市集里卖面包就挣扎着要起来。
▲打扮一新去集市
面包总是能被抢购一空。
客人们全表示要上林静的工作室订货。
然后林静就定了怪规矩:“面包好好”工作室,只在周二、周四、周六才卖面包。
哪有这么做生意的啊,可出乎意料,她的面包客们却丝毫没有不耐烦,不催不怨,只安静等它,而面包在出炉的半个小时内必定全部卖光。
老客们是这么说的,用48个小时等待一个面包,不算什么,林静都等了10年了。
好像吃面包的人,都成了她的朋友,都懂得林静那份心情。
充满食物原始味道的面包,换来单纯的朋友,让工作室开起来之后她有了满满的战斗力,所以很快,林静在之前的做法上精进了不少。
只不过不想开发过多的品种,她觉得重要的是面包的内在。
果然,没有一种长得好看的。
但是喜欢的人很多,一旦吃了好好家的面包,再吃别的总是有些不对头。
女儿和老公往往是林静面包的第一个品尝者,负责打分。
好好最喜欢的是黑麦无花果核桃面包,突然吃到一小颗无花果会让她瞬间开心的跳起来。
好好妈自己最喜欢的是碱水贝果,可爱的圈圈里面添加了少许蜂蜜,有种若隐若现的甜。好好爸喜欢的是全麦乡村打包,粗犷的口感很配他的体型。
剩了好几天的干硬边角面包料,没人爱搭理,林静一捣鼓,就成了工作间歇的小点心。
▲切成面包条,刷点黄油,烤制10到15分钟或平底锅无油煎,然后趁热撒上海苔或蘸果酱。
早上五点钟起来,六点钟开始做面包,下午两点才能烤完,
每个做面包的日子都非常繁忙,以至于身为大学美术教师的老公,不得不用大把闲暇时间来带孩子。一家三口反倒有了很多在一起的时光。
▲好好在和小狗分享面包
不工作的时候,林静就带着好好专心玩儿,老公则负责拍照。
用她自己的话说,孩子的成长是一眨眼之间的,她不想为了赚更多钱而错过。
▲很有女汉子的潜质
▲老公负责拍照,母女俩负责美
▲好好说,要和妈妈永远在一起,一直这样走下去
林静也会做一些布艺品,特别简单的那种,但好好背上之后,开心得要飞起来。
▲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玩具都装进去
她说自己很享受现在的生活,做做面包带带女儿,这比当公务员幸福太多。
一家三口,就这样组成了岁月静好。
也许以前做公务员更轻松,但是林静还是想从温水里跳出来,想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在这个躁动的时代里,我们的人生,被各种层出不穷“你应该”轮番轰炸的时代里,林静却从面粉团里,找到了最本质的东西。
▲感谢林静(公号:静好)授权图片,
感谢造空间(微博@造否空间)授权视频
不论烘焙还是生活,
最高的境界,
就是回到生活本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