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很多地方,
看过很多美景,
吃过很多美味,
可最最想念的,
还是街角这一碗。
阿婆牛杂
“阿婆开档啦!”好友圈的一张图,把周末昏沉在家的老陈,一下子炸醒了。
他来不及收拾,坐了一次公交,倒了两次地铁,在芳村地铁站下车,急匆匆地走向陆居路市场。
民治大街破落的巷子,早已经排起了长龙。
队伍后面的,皱着眉头、伸长脖子往前凑,前方举着碗出来的,红光满面、咝咝哈哈吃得欢。
每个老广心里,都有一碗牛杂。二十几年了,老陈却独爱这一碗。
一辆破旧小推车,一位蹒跚老婆婆,一锅热乎乎牛杂。一周就开一下午,一个月只做几大锅。
牛肺爽,牛肠淋,牛膀超入味!这就是远近闻名的阿婆牛杂。
没招牌,名号是食客们封的。
▲本土漫画家为阿婆创作漫画
地址不好找,地图是热心的网友们,亲手画的。
从来不上网,却还是靠着好口碑,硬生生成了最火的“网红牛杂”。
▲共67300个搜索结果
阿婆总是伛偻着背,笑呵呵地剪牛杂:好(ho)食(sei)就好(ho),好吃就好。
牛杂,地道的传统美食,源自数百年前的老西关。
老广州有句谚语:“东山少爷,西关小姐。”意思是东山是政要之地,多是显宦权贵“官二代”;西关是商业繁华区,多是豪商巨贾“白富美”。
富贵人家只吃牛肉,剩下内脏无人问津。不知是谁,把这些牛内脏收集起来洗净,再用酱料煮成牛杂煲,穿成一串串沿街叫卖。
竟一辈辈传了下来。
1989年,阿婆下岗。为了贴补家用,已是天命之年的阿婆,架上大锅,支上摊子,就这样卖起了牛杂串。
一晃28年过去了,当年吃串串的小姑娘,有的都带着孩子回来了。
“吃了那么多牛杂,最忘不了的,还是阿婆做的!”
“给我两串牛肠”,“给我一串鱼蛋”,“我要一份萝卜!”
排队的人伸着头喊,虎视眈眈盯着这口无所不包的大锅,生怕手一慢就吃不到了。
大家的担心不无道理,一周就只卖这一下午,来晚了就真吃不上了!问阿婆为什么不多卖?
她总是不好意思地说:“阿婆手脚慢啊,今天卖的牛杂就要准备好几天!”
从周三开始,阿婆就要为开档忙活起来。购买新鲜的牛杂,和各种配料,甚至自己炒花生榨油,调制好各种配料。
周四清洗、烹煮。买来的牛杂,一个个细心清理干净,才不会有腥味影响口感。加入老广东才用的柱侯酱,再淋上鲜榨的花生油,不惜工本的一锅底汤才算做好。
周五分拣。煮好的牛杂,阿婆一串串穿好,放在老煤炉上焖制,本就伛偻的腰,更是因为长时间的低头,愈加严重。
周六,阿婆会再准备一些韭菜、鱼蛋、萝卜···瘦小的身影,忙忙叨叨一周过去了。然后在晴好的周日,推着一大锅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的牛杂准时出档!
阿婆的一碗牛杂,全是牛仔最精华的部位。
爽滑的牛肺,软烂又不失劲道的牛肠,大片厚切、饱蘸汁水的牛膀,还有牛肚、脆骨,哪怕作为配角的鱼蛋,都别有一番弹牙爽口,让人欲罢不能。
车上放着一罐花生酱,每隔十来碗,阿婆就会勺一点加进牛杂老汤,再加入一点黄糖。
黄糖的加入,不仅不会太甜腻,反而带出了食材的鲜味。这早已是阿婆公开的“秘籍”。
“秘密”武器还有阿婆的两罐亲手调制的酱料:一种偏甜酸,一种甜辣。搭配爽滑的牛杂,简直让人叫绝。
阿婆从来不吝啬告诉别人这些“秘密”,“又不是什么武林秘籍别人一听就知道了。”但从来没人做出阿婆的味道。
每周只卖一天的阿婆牛杂,早已成了一代人的味觉习惯,每周只出现一次的身影,也早已成了不可替代的慰藉。
这一周一会的美食,不过才200多利润,阿婆也早就不用靠牛杂养家了。但她还是喜欢出来卖:以前是为了生计,现在是为了人情。
八十几岁的阿婆,身体大不如前。有时候哪怕晴好的周末,她也可能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出摊。
兴冲冲赶来的人,又悻悻而归。巷口那个伛偻的身影,带来的熨帖和温暖,早已不是一份牛杂,那么简单。
一城一味,
一艺一生。
-END-
编辑 | 苏晓
校稿 | 流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