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的批判,都只是在证明自己正确

声音资源加载中...
var mv0 = new APlayer({element: document.getElementById('mvplayer0'),narrow: false,autoplay: false,music: {title:decodeURIComponent('大部分人的批判'),author: '来自行动派DreamList',url:'http://res.wx.qq.com/voice/getvoice?mediaid=MzA4NzgxMzQzMF8yNjU0MTY1Mzc2',pic:'http://h.chuansong.me/xingdongpai77.jpg'}}); mv0.init();

主播 | 媞声

配乐 | 蔡健雅-达尔文

在很多交流的时刻,最后都会演变成争论。


人们急不可耐的表达的自己的观点,拒绝接听他人的意见。声音大、能怼人的比比皆是。这一刻,观点的正确好像比什么都重要。


当我们不愿意回应他人,急着从新话题开始,或者纠缠在一个既定的观点上钻牛角尖的时候——往往也是“惧怕”某种新的“正确认知”,或者说拒绝去接受新的知识。


而只有不断把新的东西纳入我们的现有知识体系,我们才可能不断成长蜕变。否则,二十年后只会是一个故步自封、固守己见的糟老头子罢了。


如果你也这么觉得,就点一下文章底部的广告来告诉我把~

——又来提醒你们点广告的小编谭大湿


1


我参加了采铜老师的读书会,跟里面的人熟悉起来了起来,经常一起大放厥词。


有一次,采铜感慨说:“我学心理学这么多年,最大的感悟是,心理学是没有用的……”他还想往下说,


马上有人接着说:“那我觉得心理学还是很有用的。比如可以让网站的设计更吸引人,让产品变得更有趣……”


旁边的人接着说:“对对,我们做培训,和人打交道,也需要了解很多心理学知识呢……”


话题很快就转到了心理学如何有用上,大家讨论得很热烈,没人记得采铜为什么想说心理学没用了。


2


心理学有没有用当然是另一个话题了。这种对话形式却经常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


听起来,谈话的人像是在回应对方——毕竟他也是在讨论“心理学有没有用”。


但其实,他发起了一个新的话题。话题从“为什么心理学没用”变成了“心理学怎么有用”。后一个话题是他所熟悉的,他期待别人来回应他。


为什么我们不愿意回应别人,却愿意开辟新话题?我觉得,这里面也有一些焦虑在。对那个觉得“心理学有用”的人,“心理学没用”是一种新的东西。



它会挑战我们原有的认知,所以我们会本能地把它当作一种威胁。对议题的修改也许就是为了应对这种焦虑。


这种修改是很微妙的,有时候我们甚至不一定能察觉到它。可是,如果每次都把新的议题变成我们所熟悉的旧议题,对话就会变成自说自话,表达也会变成自我重复。


我们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为什么一个学心理学多年的人会觉得心理学没有用呢?他是真这么认为,还是只想发牢骚?什么让他这么想呢?如果心理学没有用,那他觉得什么有用呢?


3


学心理学这么多年,我越来越觉得,倾听是一件很难的事


它需要你把自己的东西放下,才能真的听到对方怎么说。如果你固守着自己的东西,就不会有对新东西的好奇。


中午在餐厅吃饭,我听到旁边有一对夫妻的对话。


妻子:这几天没睡好。


丈夫:这几天天热,人就是容易早醒。


妻子:我有点担心女儿上托儿所能不能适应。


丈夫:小孩子嘛,可不都这样。过一段就好了。


妻子沉默了。


这是一段很平常的对话。


妻子一直想跟丈夫说,她觉得生活的某些方面出了问题。而丈夫一直在强调“一切正常”,进而关闭了对话的通道。也许对丈夫来说,妻子的焦虑也是一种新的经验(也许不新了)。



他一直在努力把这些新的经验纳入到自己原有的认知框架里。他没来得及听妻子说什么,却急着给妻子提供一些解释。


如果这时候妻子告诉丈夫,“你没听我说话”,丈夫也许会不理解,甚至会反驳说:“哪里啊,我不是一直在安慰吗?”


可是,是什么让丈夫不愿意听呢?是他对妻子的状况不感兴趣?是他担心妻子在通过“告诉你我不好”来责怪他?还是他很需要这种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呢?


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心里总会有很多问题。相反,一个不合格的咨询师,心里却有很多答案。


4


大学的时候,我读过一些哲学书。哲学嘛,关心的都是大问题。


所以当我后来学心理咨询流派的时候,我经常会不自觉地想:这就是斯多葛派的思想嘛!这就是犬儒主义嘛!我觉得大部分咨询流派都没什么特别,不过是某些哲学思想的改头换面。


所以,在有一次,我跟一个一起参加家庭治疗培训的朋友聊天,他兴奋地说起家庭治疗的种种精妙之处。我听完后却淡淡地说:“它的背后就是一些建构主义的哲学思想,这思想我了解的。”


我正有些小得意,我的那位朋友却跟我说:“我是在学习一些新的东西。可是我觉得你没有。你只是在找一些材料,来强化你原有的东西。”



真是当头一棒。但是我心里还是一直很不服气。直到前几天,我跟几个咨询师朋友分享我在观摩课上的心得。


这是一个家庭,丈夫和妻子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发生了矛盾,孩子的情绪出了问题,不愿意去上学。妻子觉得这是因为丈夫管得太松,丈夫觉得这是因为妻子管得太严。


两人在咨询室里各执己见,我很担心他们会吵起来。可是每当他们快要吵起来的时候,他们就会用一种奇妙的方法把争吵避开。


当情绪升温到一定程度,妻子会避开丈夫,转头跟儿子说话:儿子你自己来说,你到底哪里不对了?是不是爸爸妈妈照顾你不够?


丈夫也会转头跟儿子说话:儿子你知道没人能一直管着你。你妈和我都很忙,你要自己自律,要自己管好自己。


我觉得这事很有意思,夫妻俩会通过各自跟儿子说话来避免争吵,还能把各自的想法传递给对方。


5


我兴高采烈地说完这个场景,我的咨询师朋友听完后,却只是悠悠地说:这就是三角关系嘛,在家庭中很常见的。


我立马就觉得意兴阑珊。这当然是三角关系没错。


可是当你用一个你已知的、抽象的理论去概括这件生动而具体的事情时,这件事里新的、生动的东西也就消失了。事情重新开始变得确定而闭合。


我想起当初我朋友说家庭治疗的种种精妙之处时我说的话。我说的话看似公允,实则无趣。我只是用我原来的认知框架,在套新的事物罢了。


为什么会这样?除了面对新经验的焦虑,我觉得,这跟我们社会所倡导的批判精神也有一些关系。



尤其像我们这种受过研究训练的,读一篇文章、听别人说话,要么习惯去找话里的漏洞,要么把它抽象成我们已经知道的理论。可心理咨询不是这样。


它的过程是相反的。它是让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丰富、开放、不确定。它需要你带着好奇去接近,你才可能真的理解。


批判也需要好奇和理解而大部分人所做的,其实不是批判,只是努力证明自己原有的想法如何正确罢了。


毕竟对很多人来说,「证明自己正确」,要远比了解新东西重要得多。


前几天,我看到一个阿里云教父王坚博士的访谈,里面有一句话,他说:


大部分的人知识结构是不变的,不自觉地把所有新的东西都纳入到原有的框架中,因为那样不痛苦。而我呢,我一直在打破自己的知识框架,不断演进。


其实知识演进如此、技能学习如此、对人的接近和了解同样如此。只有你愿意放下自己的东西,你才有机会吸收和接纳新的东西。这也像死去和重生,我们的思想,就在这样解体、重构的过程中,不断进化。



“你是如何学习新知识的?”

评论告诉我们

小编谭大湿会来翻你牌子哟:)


 -END- 

编辑 | Mia

校稿 | 轩轩

图片来源 | MartynaWójcik mierska


 -作者- 

陈海贤:《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正在亚马逊京东热卖中。


 -本期主播- 

媞声:嗜辣的巨蟹座,生长在长江边。画画,写字,配音,插花,摄影,喜欢一切好看又有趣的东西,愿意与你分享世间的美好。常常不务正业,偶尔走神。喜马拉雅个人电台:媞声。


-没看够?这里还有-





■   ■   ■



▼点击阅读原文,拥有梦想笔记本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