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总是沉浸在列计划的虚假自我满足感当中,列完计划后获得短暂的成就感,之后便无心因为一点挫败感而退却。行动君觉得,有时候当机立断,说干就干。不需要等到万事俱备了才开始动手。
■ ■ ■
刚过完年,收到了很多询问计划的留言。
有人问:该怎么制定计划才能有更强的可执行性?变化总是太多。还有人问:为什么越是临近考试,越是想看剧刷微博?明明心里着急得不行。
其实看我的的更新频率就能知道面对计划这种“反人性”的东西也是个绝对的Loser。
从小学开始,每次一到寒暑假我就会制定一个详细的学习计划:每天完成多少作业,预习几页新书。可结果无一例外——所有作业都会留到最后几天熬夜赶完;至于预习?呵呵哒(o´・ェ・`o)
这么一路挣扎着过来,结果算是不好不坏,反倒有些个人经验可以分享,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假如这些经验与你的感受不同,还请理解世界上确实存在我这样的人;有不同的经验要分享,可以写在留言区,让更多人看到并受益。
越完美的计划越难执行在做计划的时候,我们都倾向于做一个特别完美的计划。但有时候恰恰是这种完美阻碍了计划的执行。
① 制定一项完美的计划这件事本身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
这种成就感或者说满足感甚至不需要目标的达成就能实现,甚至单单完成制定计划本身就会产生一种计划完成目标达成的错觉。所以很容易做完计划,心满意足继续过以前的生活,压根没去执行。
② 越是完美的计划,当在一些节点因为一些原因没能按照计划执行,计划就变得不再完美。挫败感甚至会让人放弃继续执行后续的计划。
大概是因为喜欢做计划,尤其是详细计划的人,一般完美主义倾向比较重,一点意外——或者来自自身或者来自其他计划参与者——就容易产生的挫败感,甚至导致计划的全盘崩溃。
因此制定计划的时候要尽量避免太过详细和完美的计划,留有修正的空间,提高灵活性。
时间跨度比较大的项目,可以用进度条来管理。用计划和实际来进行对照,提前完成和延后可以标注出原因。这样清楚明了可以避免一定程度的焦虑,虽然有可能一时滞后,但最后说不定能提前完成。
当然,最重要的是要跨过心里那道坎,接纳一定程度上的不完美。
根据内容调整计划的详细程度① 工作上的计划是必需的。
我工作的时候特别爱列List,今天需要完成什么。然后根据轻重缓急按部就班一项项完成,基本不会有漏掉的工作。
临时需要投入其他事情的时候,也因为有List的存在心里有数,不会造成忙乱,误掉重要的工作。
工作本身就是有些死板和机械重复,多少算是有些被动的事情,很多事情是不得不去做的。计划能帮助我们主动去完成一些被动的工作。但List上的事情若是拖了很久没有完成,就要重新考量:工作量太大?时间分配不合理?还是说这件事情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必要?
② 其他计划需要随机应变。
但类似读书,写文章,画画,健身这类自我提升的事情,就不需要特别详细的计划。
有时候并不是计划越详细,执行率就越高。本来就是随性的事情,随性一些可能反而执行率更高。比如,规定了每周几去锻炼。如果这一天有聚餐,这一天身体不舒服,都会造成计划不能完成。而哪天状态好的时候,可能根本没有锻炼的计划,反而会错过好的时机。
所以,制定一个大概的计划,这个月锻炼10-15天,或者这周锻炼3-4天。这样有时间,想到的时候就去做,反而更容易达成目标。
就说说我自己的例子吧,我给自己定了每月健身10次以上,读书10本以上。最初我是规定了健身的时间,和什么类型的书要阅读几本,甚至规定了这个月要读完哪十本书。
最后我发现效果并不理想。
生活中变化太多了。可能临时需要读某些方面的书,结果打乱了计划;或者书目里的书读几页发现没什么意思;可能突然生病,连续数天不能去锻炼。
后来我只按月完成,健身完就记下日期和时长,反倒总能完成目标。
书的话写下这个月要读的书目,但是不卡死,还可以读其他。结果书目里基本能完成一半,其他的书也能看到几本。每本读完都写笔记和感想,总量就轻松完成了。
可也有读者留言说,计划越详细越容易执行。他是练习长跑,最后跑了两个半马,所以可以说计划很成功。
但是我本人对太详细的计划会产生逆反心,反而容易拖拉着不去执行。所以要看你的性格和风格,更适合什么样的方式。若是对按部就班这事比较反感,做事比较感性,可以选择变量大的计划。
很多时候,其实我们往往是自己把自己束缚住了,失掉了很多的乐趣和可能性。
重视目标,而非计划本身很多计划完不成的根源其实是:对目标把握不准。
很多时候拖延不是说明了懒惰,而是反应了计划的不合理,或者说没有体察到自己的根本动机。比如,我考前制定了很合理的计划,但是一直不能严格执行,等到了临考前几天才集中复习。但最后总能顺利通过,成绩往往还不错。
这说明我平时的基础已经足够好,并不需要那么长的复习周期。
当然复习时间越长,一般成绩就越好。但是这就说明,我对更高的分数没有自己认为的那么渴望,也就是对我并不怎么重要。
但是因为这个计划的存在,期间我却一直被不安和愧疚的情绪控制着。
这就是因为目标的偏差导致的计划不合理。最后,不合理的计划引起不必要的焦虑,消耗着过多的能量和情绪。
改变计划要轻量开始最后说件很通用的事情。每到一个新的节点,比如新年,生日,我们一旦想要改变,总爱做出一个非常全面的计划来。
比如,2016年我要早睡早起,锻炼身体,拒绝外食,还要多看书学外语等等,充分利用工作外8小时。
结果就会制定出一个特别复杂的计划:每天要做饭,锻炼,还要看书学习。
加在一起要用几个小时,这些时间不会凭空冒出来,自然是要剥夺现有的一些习惯,比如追剧刷微博逛淘宝躺尸。结果这种计划往往很难执行超过一个礼拜,就打回原形了。
因为我们高估了自己的毅力,却低估了惯性的力量。所以惰性和惯性就给我们重重的一击。
我的经验是:一个个来。当一项基本形成了习惯有余力时,再加入另一项。当然这也不是完全死的,还没有完全形成习惯时,也可以加入,但是任务量要由少及多。
比如,健身进入了身体不再吃力,但是仍然没有形成特别自然的习惯的时期,可以加入读书。但不要一上来就规定两三天读一本,因为这样可能会影响到健身。可以先一天读10页,然后慢慢增加。
来日方长,最重要的不是保证计划的实施,而是从根本上达成自己的目的,养成一个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有句话是,我们出发太久,竟忘记了为何上路。
用在计划上也很合适:我们总是想着怎么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却忘记了为何计划。
所有计划都是为了目标的达成,而非完美执行计划本身。清楚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对于制定计划和执行计划的偏执也许就能有所改变。这样心态更好,结果也更好。
另外,别人计划的制定和执行方法可以参考,但不可以全部照搬。我写的这几点经验,也仅仅是暂时比较适合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