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字的长稿,
3个小时的发表,
30年的规划方针,
39次热烈的掌声,
大家看完以后心裡留下什麽呢?
如果大家现在闭上眼睛想想,
哪些内容浮上你的心头呢?
这里想要和大家分享图表製作背后的想法和过程,希望对于理解图表更有帮助,日后也能自己尝试大量资讯的处理和转换,让沟通变得更容易!
【筹备与制作目的设定】
在制作图表之前,除了完整全文看了不下30次之外,我们还研读了十几篇相关文章,也参考了许多不同的整理观点。
本图表的製作目的自然不是为了取代原文和其他重点,而是希望让还没有时间看完全文的人一个初步的概要,也让已经看过的人能够快速回顾一些纲领。
【资讯架构设计】
找出脉络和重点间的关联性:
1. 「时间轴」很明显是贯穿整个报告的重要脉络,如果可以在一个时间轴上标出报告中不同重点的位置,更能帮助大家前后对照思考,「过去五年」有什麽挑战、有哪些成果?「现在」的状况和矛盾是什麽?「未来」的规划如何呼应过去和现在的状况去规划?如果可以一眼看到这些项目,是不是更能够看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和异同呢?
2. 找出重点资讯间的「并列与比较」,哪些项目应该并列呈现一目了然、哪些应该比较差异才能呈现资讯的意义?
【製作前的设计规划】
这一次为了避免图像过度的诠释影响资讯解读的正确性,所以皆以图示为主,较少图像及情境的描绘,也把整体的视觉包装干扰降到最低,用简洁的版面呈现。
除了人工的重点整理,我们也透过系统统计不同词彙出现的数量,保留一些思考的空间让读者们自己去解读与讨论。
词彙间的比重关系、新词彙的出现代表了什麽意义等等,如果有更充裕的时间,我们很希望可以做历次报告的文字云比较,或许大家也会从中读出更多有趣的发现。
【反思与感谢】
做完以后陆续到不少鼓励和建议,图表中呈现的「资讯量和图像化比例的拿捏」是一个永远的课题,但每一次的製作都让我们学习到很宝贵的经验,不同的主题、使用情境、沟通对象设定等都会影响「资讯量和图像化比例的拿捏」。
希望日后有机会能跟大家分享我们至今累积的经验,这大概可以写成一大篇了。
除此之外,可能也会有些人想问:「为什麽不把图画得可爱一点呢?」
视觉风格的选定也是一门学问,在这个作品中,我们很希望大家把注意力都放在资讯呈现的真实性上,所以每一个绘製的视觉元素都是尽可能根据真实存在的物件去设计,对我们来说,是一种相对安全的选择。
当然这不代表这种视觉风格在绘製上比较轻鬆,细心的朋友应该可以发现每一个图示搭配文案都有很多细节值得再三玩味。
感谢行动派从一开始的资料参考到最后推广的支持与协助,大家接下来还想看什麽主题的资讯图表呢?
欢迎留言让我们知道!被我们选中的主题我们会有神秘小礼物感谢喔!(可能是我们刚出的新书或是课程名额回馈<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