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连串的新闻着实让人感到绝望
豫章书院真的关门了吗?
携程幼儿园的处理有下文吗?
“红黄蓝”幼儿园会被严惩吗?
儿童,这个本该倍受呵护的群体,却被迫承受残忍的现实,只能说,善良,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力。
就在上周,正当人们愤怒三种颜色上不了热搜时,第一部关于幼女性侵题材的中国电影《嘉年华》悄然上线了。
没有知名演员、导演和制作团队、没有大肆宣扬推广、公映首日排片率仅1.2%,但这部低调而现实的电影,被观众评出豆瓣8.7的高分
更是今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唯一一部入围的华语电影,在刚刚揭晓的台湾金马奖上获得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和最佳女主角三项提名。最终,导演文晏打败了张艾嘉和许鞍华,斩获最佳导演奖。
这部片子,又被称为中国版的《熔炉》,但在片中,看不清坏人的面孔,没有呈现残酷直白的犯罪现场,导演用10分钟交待两名幼女被性侵的事实。剩下90多分钟来讨论:除了愤怒,我们还能做什么?
《嘉年华》预告片
12岁的少女小文和同学小新,被小新的“干爹”带去海边酒店玩,半夜,这位颇有权势的刘会长强行闯入两个女孩的房间,侵犯了她们。
在酒店打工的16岁少女小米恰巧通过监控看到这一幕,即性侵的犯罪证据
早已离异并不幸福的小文妈妈得知女儿被侵犯后,气急败坏的直接给了她一巴掌,扯掉了衣柜里小文所有的裙子。
歇斯底里地骂道:“我让你穿这些不三不四的东西”,甚至把她拖到厕所,一把剪掉了她的长发,小文选择了离家出走,去找海边打工的父亲。
刘会长送了两部手机,声称只要两家家长不再追究,会承担两个孩子上私立学校的费用,意即“私 了”。
小新的父母没有原则地同意了,还反过来劝小文的父亲息事宁人。
派出所和医院组成了“联合专家组”,对两名性侵女孩进行了二次体检,得出了跟第一次体检不同的结果,并对外宣布两名女孩“下体无损伤”的结论。
家庭、医院、警方,他们原本应该是女孩们受伤后的保护伞,却变成最尖利的刺刀,一次次戳中女孩的心,小文的眼神一次比一次冷漠,话也一次比一次少。
金钱、权势的博弈中,没有话语权的孩子成了牺牲品。
唯一掌握性侵证据的小米,是酒店的临时服务员,黑户(没有身份证),她在酒店打扫房间、倒垃圾、替人值班,做别人不愿做的活,月薪不到600块。
她为什么不站出来?3年前,只有13岁的小米离家出走,颠沛流离了15座城市后,最终选择在这个“温暖的”海边城市留下,因为这里“即使流浪街头也不会觉得冷”。
小小年纪的她,天真又世故。
为了筹钱办张假身份证,保住工作,留在这座城市,活下去。
她要拿钱才肯回答律师的问题,用手机拍的监控视频“敲诈”犯罪嫌疑人。
在“敲诈”失败甚至挨打入院,被酒店开除后,为了生存,小米差点走上“陪客卖淫”的道路。
《嘉年华》导演文宴就是用这样一种克制的叙事方式,向我们描绘两个少女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甚至每天都以社会新闻的方式,在我们身边真实地上演。所以感觉不像在看电影,更像是在看一部真实的社会纪录片。
有观众说,这是中国版的《熔炉》。同样的幼女性侵题材,韩国电影《熔炉》上映后,引起了整个韩国和社会的关注。
电影上映第6天,光州警方组成专案小组重新侦办此案;电影上映第37天,韩国政府出台了《性暴力犯罪法特别修正案》(也就是著名的《熔炉法》),让我们看到打破沉默的意义。
从另一种意义上,《嘉年华》讲述的是一部残酷的青春成长故事。
文晏导演反思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嘉年华似的时代,喧嚣之下我们没有时间与耐心去重新审视成长的意义。”
整部电影,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活生生的性压抑,官商勾结、家庭关系扭曲、人情世故病态、拜金主义盛行、男权阴影笼罩的中国式社会图景。
加害者,是看不清面容的会长,而造成悲剧的,几乎是所有人,是整个环境对恶的姑息和不作为,甚至是对受害者残暴的二次伤害。
第一次到医院检查时,小新还懵懂地问小文:处女膜是什么?
性教育的缺失,让她们根本意识不到自己遭遇了什么。
为了配合当局做“伪证”,她们接二连三被不同医生检查,面对警察重复的质询,一次次暴露在众人的镜头前议论、指责、怀疑、责骂,小文终于哭了……
比性侵更令人心寒的是无形而隐晦的羞辱和冷漠
女孩们在大喇叭雕塑里大喊彼此的名字,暗喻希望发声
除了施害者的丧心病狂,与孩子最亲近的亲人、老师对孩子的保护的缺失,也是这类问题屡禁不止的原因。
你总觉得你的孩子还小,教她们如何保护自己还早,可坏人并不会因为她小而不去侵犯。
电影中唯一让人感到希望的是史可饰演的公益律师,为了保护更多的女孩,为小文讨回公道,积极取证,勇敢面对强权势力警察、刘会长。
道貌岸然的刑警队长问她“你干这行十多年了,就没想过做点别的吗?”
她说:“这类案子需要做。”
不做沉默的大多数,为无法发声的孩子发声维权,这也是更多女童保护公益项目的意义。
影片最后选择了《罗拉快跑》式的结尾,最终醒悟的小米,在“卖身”的最后一刻选择了逃离,穿着白裙子,戴着耳环,驾着摩托车驶向有曙光的远方。
四年前,导演文晏因为新闻事件的触动,决定开始筹拍这部电影,花了一年时间打磨剧本。
她没有选择暴力和煽情来达成情绪的宣泄,而是选用旁观者的视角,让每一个人反思,当事情发生时,我们到底做了什么?
2016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性侵儿童案件433起、受害人778人,其中熟人作案占比70%。而且据推算,性侵隐案的比例高达1:7,也就是说,更多的黑暗还被隐藏。
每一次曝光无一例外会引起群情激愤,指责恶人,感慨女孩要保护好自己,对喷“女孩要知检点”的人。
可是,热点来得快去得也快,那些孩子后来怎样了?疑问已经淹没在大众的喧闹中
人们在谴责犯罪的事实,却忘了不论怎样的世界,罪犯总会存在,而对受害者的关爱,恰恰总被忽略、缺失。
就像《嘉年华》里,我们讨论的是性侵,又不止于性侵,女孩什么都没做错,却承受了最多的非议,被剥夺了最美好的童年时光。
他们批评你太过打扮,却忘了指责禽兽不如的坏人,他们安慰你坚强勇敢,却忘了坏人还在逍遥法外。
如此下去,总会出现下一个女孩继续哭喊:“下辈子再也不做女人”
热闹的时代犹如一场嘉年华,想象中的女孩永远白衣飘飘,可当现实的泡沫戳破,将嘉年华背后的残忍赤裸裸地展现在面前,又有多少人会为之发声、呐喊。
在集体冷漠的社会,沉默,就是最大的原罪
两个小时,说透女性的成长、逆境和偏见很难,在女孩漫长的青春成长里,需要更多人的保护及关爱。
请,救救孩子,保护好孩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