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读2本书的人生,开挂又开心


01


前天,我看了新出的泛知识类综艺节目《你说的都对》第一集,最大的观后感是,每周读2本书的人,活得真开挂。


有位清华大学管理学硕士杨奇函,提到某位经济学家的名字和论文时,主持人蔡康永为此给他按灯加分,另类地夸他,“你阅读范围广泛到无聊的地步”。




节目提到杨奇函的学霸经历,曾经中考和高考作文满分,语文永远提前一个小时答完卷子,小学四年级时读文言文不需要任何翻译,跟人打架后写了两千字的文言文检讨书,本科到研究生期间,基本每年保证读一百多本书。


杨奇函说,“出来混嘛,拼个知识面”。


虽然他略显嘚瑟,但不得不承认,他的见识和观点,给了他嘚瑟的资本。


阅读面和知识面有广度、有深度的人,大多都思维灵动,谈吐有料,自信发光。


其实对于这种彪悍学霸,论天资聪颖和刻苦程度,咱们普罗大众可能比不了。


但每年读一百本书≈三天半读一本书≈每周读两本书,这一条还是能够做到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中国18~70周岁国民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4.39本,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


这组数据催促着有志青年们,为国争光的时候到了。


02


近三年来,我过着每周读2本书的人生。


这并不是学霸或精英的专利,像我们这种上班族也能毫不费力地坚持每周读2本书。

不常看书的人乍一听,觉得自己做不到,但逐步内化为习惯后,你可能乐呵到根本不想停下来。


我举双手双脚推荐“每周读2本书”,有两个原因,一是读书的重要性;二是频率的适宜性。




➤ 读书是颜值加速器。


如果你觉得“腹有诗书气自华”听上去有点玄的话,微博上的春灯公子有更接地气的解释:


“读书读得多就意味着出门少,不会被晒;读书读得多就意味着经常犯困,睡眠好;读书读得多还意味着没有机会谈虐心的恋爱,不会因为心事太重而产生皱纹。”


➤ 读书是解忧杂货铺。


记得有次我和配偶吵完架后,我进书房,他去卧室,分头冷静。正在气头上的我,看到手边有本敞开的书,顺手拿起来就看入迷了。


过了半小时,配偶气消了,来找我言归于好,看到正在看书的我早已忘掉刚刚的不快,他觉得他没去看书,害自己白白多气了半个小时。


➤ 读书是自卑终结者。


以前我的初中同学,她爸赌钱输了,她妈跟人跑了,她爸有天醉倒在街边,被发现时已经过世了,往后她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老师同学都担心她变得内向自卑,但她竟然成绩名列前茅,性格阳光开朗。


读了很多人物传记和经典名著的她,没在原生家庭的阴影里钻牛角尖,转头扎进了精彩缤纷的生活中去。


读书真的很重要,因为一本一本的书,就像一节一节的脊椎,稳稳地支持着读书的人。


03


台湾文案天后李欣频,每天读一本书。


她曾说过:阅读是最大的资产,没有人可以拿得走,每天看一本书,一年就能与别人有365本书的差距。


她的身份随着阅读量的增加而增加,广告创意人、作家、教师、演讲者、主持人……类型仍在增加。


读书不仅让她开挂,还让她开心。


她的家里到处都是书:


“浴缸边的书,是在泡澡时陪我说话的情人;在床边的书,是哄我入睡的心灵伴侣;在电话边的书,是让我接到话既多、无趣又无法打断的电话时,可以暂时把我的耳朵脑袋假释出来的保释官。”



我也曾试着学她一天看一本书,但如果书籍厚、内容深、时间紧的话,我会因为做不到而压力大,而且对我来说,看得太快容易囫囵吞枣,过目即忘。


后来我慢慢摸索自己的读书频率与效果之间的关系。


考虑到自己业余时间才有空看书,看完要梳理读书笔记,经探索与调试,我觉得每周读2本书最适合我。


我喜欢拿出早起的一两个小时或周末这种成块的时间来阅读,碎片化的时间让我感觉还没深潜就得浮出,有点进入不了状态。


通常情况下,工作日不疾不徐地翻完一本,周末抽出半天也能看完一本,时间充裕时可以附加再看一些。


04


作为一个每周读2本书的既得利益者,我来分享3点心得:


➤ 1,每个月至少去一次图书馆


我高频在微博上晒书,曾有读者问我,买书是笔不小的开支吧。


首先我觉得一本书通常还没一杯咖啡贵;再说我读的书中,7成以上是从图书馆借来的。


我比心所在地的图书馆,书籍更新较快较频,图书证借书额度是10本,我每个月至少去一次,还掉上次借的,又借来新的。


我平时发现想读的书,就去图书馆公众号上的“馆藏查询”里找索书号,如果馆里有这本书,就把查询页面截屏下来。


每次去图书馆前,我心里大概有个借阅倾向,我先去找平时截屏下来的书,再去感兴趣的书架类别里挑书。


精挑细选出10本书,办理借书手续,然后放进自助图书消毒机里杀菌后,再放进书包里背回来慢慢看。


每次可能有一两本弃看,其余的看完做完笔记后,一起还掉,然后再借。



 2,争取读一本就有一本的收获


我读一本书,想多和这本书产生连接感。


比如做读书笔记,如果是买来的书,我会拿各色的笔在书上写批注、划重点、记联想;如果是借来的书,要么拿铅笔轻轻划重点(归还前擦成出馆设置),要么在草稿本上简要记下内容提示和所在页码。


等看完全书后,认真分类做笔记,我名下有许多笔记本,比如观点类/金句类/干货类,干货类下面又细分为提升类(职场、心里、技能)/保养类(食疗、运动、美容)等子类。


每次做笔记时,都是对全书的复盘,相对于借来的书,买来的书笔记完成得不那么及时,这点以后我要逐步整改。


除了做笔记外,我还不择手段地创建连接感,比如:



遇到不同于作者的看法时,我内心会张罗一场辩论赛;


看到好玩有洞见的地方,我会讲给配偶听并讨论一番;


看完整本书后翻回目录,把主要内容和框架尽量复述;


看音乐家传时放他的歌,看建筑师传时搜他的建筑图;


把书中介绍的方式方法,有的放矢地应用于日常生活。


读书中和读书后,连接感创建得越多,读书的收获越大。



 3,不妨从每星期读一本书开始


我有个女同事以前很少看书,失恋后常来找我开导,我借她几本情感书,她一开始不想看,无聊中翻着翻着就看进去了。


她再也没来找我开导,我猜她在书里找到比我更懂感情问题的高手。


正如蔡康永所说:


“去参加一个朋友的聚会,你能够遇到那些厉害的人,能够遇到讲话惊为天人的人概率极低,但只要你打开一本书,就立刻被他们吓到。阅读最大的乐趣就是你会读到厉害的世界,然后里头有许多厉害的骨肉丰满的人。”


对于很少看书的人,不必一下子要求自己每周看2本。


凡事讲求循序渐进,先从解决自己困境的书切入,根据工作性质和时间安排,从每周一本甚至每月一本开始,慢慢确立每周最佳的阅读量。


不必钻数字上的牛角尖,不必和其他人比较,任何进步对于自己来说都意义重大。

当你读书的感受,从有用转变为有趣后,你会发现读书给人带来内心的安宁+静谧的激情+优质的独处。


远离浮躁,观照内心,获得一种更加高级的开心。每周读2本书,不只让人开挂,更会让人开心。


*作者:梁爽,微博@梁爽笑抽筋了,公众号:哪梁爽哪喜庆。新书《你来人间一趟,你要发光发亮》火热上市中。


■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