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聪明的人,沟通路径越短


老实讲,我特别怕微信上有人问我:“在不在?” 因为通常我回复:“嗯,怎么了?” 他们就再也不回了,徒留我一人在风中懵逼。开始工作了也就知道,在“商务”环境中的交谈,越注重语言的精简。毕竟,不仅会好好说话还能说得清楚明白,也是一项重要技能呀。


非常抱歉,因受恶劣天气影响,音频暂时失去了信号无法赴约。那就分享一首歌,虽然成人世界的法则要求我们成熟礼貌进退有度,口袋里的香烟也不再需要躲躲藏藏,但“忧郁的白衬衫”永远珍贵。听完这首,就回到现实世界接着当一个成熟的大人吧。


——想不出形容词的不大肉


音乐资源加载中...
var qm0 = new APlayer({element: document.getElementById('player0'),narrow: false,autoplay: false,music: {title:'少年锦时',author: '赵雷 - 吉姆餐厅',url:'http://ws.stream.qqmusic.qq.com/C100000XULuY1NF4qN.m4a?fromtag=46',pic:'https://imgcache.qq.com/music/photo/mid_album_68https://y.gtimg.cn/music/photo_new/T002R68x68M0000007ujpB2dTrlW.jpg'}}); qm0.init();

作者:Juno

来源:孤岛(ID:gu_dao2015)




01


常常会在微信上遇到问“在吗”的人,每次看到这句话就没有了回复的冲动。因为我既没功夫回你“在,请问有什么事吗?”,也不愿多花一个步骤听你娓娓道来前因后果。


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中,每个人的时间都很宝贵,没那么多时间和你聊天扯淡。特别在工作的时候,有事直接说,不浪费别人的时间,才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在工作和生活中,聪明人通过讲话就能看出来。


有的事,你一提,聪明的人立马就知道该怎么做,而有的人,你不仅要把整件事分析给对方,还需要讲前因后果,一步步告诉对方该怎么做,时常感觉身体被掏空,心特别累。


通常来说,沟通路径越短的人越容易达成目的。什么是沟通路径?


人们在沟通的时候,是带着目的的,我们把从沟通的原点至到达沟通目的地所花费的时间、步骤、过程等统一叫做沟通路径。


  • 沟通路径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


  • 沟通的一个完整的循环是:发出信息-信息传递媒介(微信、电话、见面)-接受信息-理解信息-反馈(发出)信息。人们在经过了多次的沟通循环之后,完成了沟通。


  • 沟通路径并不是固定的,同一个目标,不同人所花费的时间、步骤不一样。



举个例,加我微信请求文章授权的,一般分为两种人:


  • 第一种人:


“在吗?”

“在,请问有什么事么?”

“很喜欢你上周六推送的文章,我看了特别有共鸣”

“嗯,哪篇文章?”

“就是好奇心那篇”

“哦,那篇啊”

“想问一下,能不能授权给我呢?”

“可以,请问公众号是?”

“xx”

“ID呢”

“xx”


“好的,添加好了告诉你”

……


  • 第二种人:


“你好,我是xxx,请问能转载《21世纪最重要的能力-好奇心》那篇文章么?我们的公众号是xxx,ID是xxx,会按照要求注明作者及公众号信息。我们准备在后天推送。谢谢。”


“开好了”


为了请求文章授权,第一种人花了6个来回才达到目的,而第二种人,只花了一个来回就达到目的。也就是说,第二种人的沟通路径小于第一种人。


缩短沟通路径不仅会节省对方的时间,使对方一目了然,不用再多费口舌询问其他信息,另一方面来说,也促进了对方帮助自己达成目的的意愿。


那么,如何缩短沟通路径?




02


多余的信息会掩盖想要传达的重点。特别是在工作中,一个人吧啦吧啦说很多废话,只会模糊对方的重点,不知道你想要表达什么。



把与目标无关的多余信息删掉,只留下最核心的信息,有利于对方清晰地了解到你的诉求。


知道哪些是关键信息,必须要说,哪些是可以省略的废话。


在和人沟通的时候,特别是工作状态中,需要假设每个人的时间都很宝贵,为对方呈现一目了然的精简信息,更有利于达到自己的目的。



03


普通人之间的沟通路径是A-B-C-D-E-F-G,一步一步按部就班,而聪明的人之间的沟通路径是A-D-G,省略中间的沟通步骤。



而要做到沟通预见性,要求一个人要有预见性思维。除了知道自己下一步该做什么,也能预见对方的反应和行为,并就此调整自己的话术和节奏。


就像下棋的时候,有的人只能考虑下一步该怎么走,而有的人从第一次落子开始,便想好了接下来的几步该怎么走,对手又会怎么应对。


一个人思维越快,沟通路径也就越短。



04


表达含糊笼统,可能使效果大打折扣,以准确的信息替代语意不明的词语。


大概、可能、或许、这两天......这些都是语意不明的词语,而在沟通中,除了无法确定的事项,尽量选择准确的词语。


“几天以后”不如“3.1日”来得准确,“等一会儿”不如“等5五分钟”来得准确。


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时候做?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当你把要求说的越具体和清楚,对方越容易按照你说的做,但是如果只是一句模糊笼统的话,当对方在操作执行的时候,越容易出现偏差。


不要把和朋友间的随意沟通应用在工作中,不仅在浪费别人的时间,增加沟通成本,也降低了沟通效率。


把沟通模式化,选择最短的沟通路径,才能在工作中做到专业化和效率。


“在吗?”

“不在。”




赠书:《观复猫》手账本


“你的沟通习惯是什么?”

参与话题讨论,留言区随机抽选一名小伙伴获得赠书,第二天10点开奖。(因快递停运,本周赠书将统一顺延至年后寄出哦)


*作者:Juno,心理学爱好者。如果你是异类,那我们是同类。作者公众号:孤岛(ID:gu_dao2015)


■   ■   ■


悄悄说,今天每篇文章的文末都有福利哦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