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见面,怎样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




做真实的自己,保持自信,而不是你觉得别人想看到的自己。


■   ■   ■


今天的文章来源于一条读者提问: 初次见面,如何给优秀的人留下点印象?


每天会收到读者的留言和提问,我平时不大用微信私信,定期会集中解答受众群体较多的问题,给出我的一些个人拙见,拍砖请轻。


先说说我遇到的最常见的3类读者问题,很多的确留下了深刻印象,但不是最积极的。

  • 在吗?  


在我看来,『在吗?』二字是无效社交,如果换成:『在吗? 有个问题想请教您一下+ 2-3句话简明扼要描述问题』 更有可能收获答案。

『在吗?』可能出于尊重,却适得其反。如果收件人很忙,无法评估接上话茬子后需要投入多少时间,可能你的『在吗?』二字会被忽略。

上帝给每个人一天24小时,设想一个人的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答复琐碎的问题,他/她如何处理每日工作和维持周边亲人朋友的关系?同时,如果每天收到10+条求助的信息,接收方再有正能量,也会觉得心很累,甚至感觉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所以我选择了几乎不用微信私信,在朋友圈统一更新。 

求助类:

  • “ 你觉得我应该留在美国还是回国发展?"
    -- 我尚未了解你的背景 / 故事,无法在5分钟聊天中判断;


  • "可以教我如何做运营吗? ”  
    -- 大而泛的问题,有心人会先在网上搜答案;


  • “可以教我开微信公众号吗?”
    -- 有一样万能工具,叫『百度』


没想清楚 / 把功课留给对方:


  • 这是我的简历,你们最近招收什么职位? 能帮我看看合适的机会吗?


对于投简历让雇主帮你挑选合适职位的问题,在我看来输在了第一步。如果不清楚一个公司所招聘的岗位和自己技能的匹配度,说明自己还没有想清楚,或者没有花时间去了解这个公司有哪些机会。


You have to WANT the role, to get the role. 工作最认真的人是内心驱使的,不是别人安排的。




通常一个公司的岗位职能和要求都发布在网络渠道,而且每个职位的描述都经过了精雕细琢。如果提问前没有研究过,说明对这个公司没有很上心。


你想来这家公司的意愿不够强。来工作后,你可能不能独当一面,需要hand-holding 这些都是招聘的Red Flag。 


为什么我今天回复这位读者的问题? 下面几个因素: 


  • 我是谁:大三学生,准备申请XYZ学校;

  • 问题清晰常见:如何留下深刻印象?(context: A是招生官,我负责接待);

  • 紧迫性: 明天 + 小几率事件 (接待的人是自己梦想学校的招生官);

  • 真诚: 文字诚恳 ;

  • 问题长短:2-3句话,简明扼要  (没有时间看长篇大论的描述)。


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愿意分享自己摸索的方法和思路,而不是1:1做留学顾问或者职场助手。 术业有专攻,市面上有平台或者机构提供专业服务。 


下面两点是我的个人感悟 : 


1)做个有心人: Research. Research. Research.

上网搜索一切和她有关的资料,去听她之前的演讲视频,看她写过的文字, 然后我会问自己,我和她有什么共同兴趣爱好?我有什么故事可以分享? 我能为她提供什么? (举例中都用了“她”,不限男女)


在和人约见前,我一般会上网搜集关于他/ 她的文章,减少了对方详细介绍自己的经历和故事,仅有的30分钟沟通可以更高效。 这也是为什么我喜欢和读过我的文章,同频道的网友交流,因为我们见面的时候,无需再次自我介绍,就好像是老朋友又见面了。 

2)Be Yourself 


做真实的自己,保持自信,而不是你觉得别人想看到的自己。

我们在见自己喜欢、敬仰、和想impress的人时,时常紧张,甚至脑子空白、说不出话。我曾经在小组分享的时候,手出冷汗,英语也说不溜了,还会把台词写在手心。我们永远要做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准备充足,保持自信。自信不是天生的,经历多了,锻炼多了,慢慢会养成的。

其余,就是看两个人是否在同频道。 我越来越相信人是分频道的,不管他是明星还是普通人,只要记住the worst case is that you never see that person again; anything else would be better result. 很多人说First Impression Matters, 第一印象特别重要,的确重要;但是同频道(内涵),在我看来,更有助于长期相处。


当然,金融和咨询行业的朋友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可能有时候需要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善意撒谎』,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或者满脸微笑地和不喜欢的同事问候寒暄。但是,招生官阅人无数,一眼能看穿你是谁;你越想做她喜欢的人,可能越无法得到对方的信任。


惰性是人的天性,『伸手党』也是中国独生子女的通病。来Uber一个多月,我正在努力告别做『伸手党』,独立找资料和解决问题。


互联网时代,大部分信息和工具网上都有,我们不需要reinvent the wheel。


记得大学的时候,我问室友一个她也不知道答案的问题,她风趣地给我发了一个连接,来自『Let me google it for you』 如果自己可以百度/ 搜狗微信搜解答,为什么一定要占用别人的时间呢? 


■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