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标题党”,现在的你会不会变得不一样?



网络不可怕,一味沉浸于无聊的刷网页才可怕。如果我们能正确使用网络的话,除了日常的休闲之外,网络完全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工具,有时候还能提高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与处理事情的能力呢~


“本文由行动派首发”


■ ■ ■


促使我写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是最近一段时间,我的几篇文章被各种媒体广泛转载,我也不断地收到大家的反馈信息,但我发现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 大多数的人,并没有认真读文章,只是看了一下标题,觉得得其心,便转载或者给个赞,并不知道文章具体说了些什么;

  • 很多人都是先转载过去,说一句“有时间看看”然后了事,但结果是那篇文章可能再也不会被你阅读,你也一直没有时间去看。


就是这些问题,促使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还是那句老话:网络不可怕,一味沉浸于无聊的刷网页才可怕。倘若在每天的网络浏览中,多注意一点,也许,你就会变得不一样。


我最好的朋友呆呆小姐就是个网迷,之所以说她呆,是因为她在除了洗澡、睡觉的时间之外,手机不停手,哪怕是吃个饭,她都要一手刷着微博,另一只手拿着筷子把食物往嘴里送。就是这样一个人,单是看着就是怪堕落的,如果她的父母看到这些,肯定会批评她不争气,但是在朋友圈里,她却是人见人爱,每个人都愿意和她聊天,因为她不但信息量大,而且还能给人讲述特别多新鲜的、有趣儿的点。


比如说,前段时间大家都在讨论MH370航班的事情,她是朋友圈里第一个和法航空难做出比较的人,在大家都还不知道有过这么一个空难事件的时候,甚至连网络上还几乎没有人提出时,她已经头头是道、粉条缕析地说了起来,连飞机的型号一类都了如指掌,大家问她“你是怎么知道的?”,她说“09年空难时,她还在读大学,因为当时很震惊,便通过各种渠道,一直关注这个事件,甚至连历史上有影响的空难事件都看了一遍”,我当时也注意过这个新闻,可也只是扫了一眼而已,以致于几年过去,一点都想不起来了;


又比如说,她留一头长发,但是你会注意到她的发型几乎每周都会有变化,同事问她“你怎么会这么多花样啊?”,她说“网上到处都是捯饬头发的视频,跟着他们的步骤一个一个来试验就是了。”然后,我就想到了我也收藏了那些美容美发的视频,但是从来没有去实践过,收藏了也就收藏了,尽管自己很喜欢麻花辫,也懒得去学一下。


我们一起讨论狗肉节的问题,大家基本上都是属于支持一方和反对一方,站在自己生活经验的角度评论一下,但是她会说出很多让人新奇的观点,包括国外的法律是如何规定的,并且还能引申到其他的动物保护,我们问她“哦?你学过法律?”她说“哪有?看新闻看到的。”我们说我们也看新闻,为什么只有你看到了?她说“因为你们只看新闻标题,最多是看一下正文,我是连评论都看的啊,网友上万条的评论什么观点都有。”那一刻,我惊呆了。




后来,我了解到,其实呆呆小姐看得新闻量并不多,但是看得特别深。别人用半个小时刷了几千条新闻了,但是她可能只看了两篇。她会把新闻当做阅读文章一样,不急不忙,缓缓地读。于是,在我们只知道某个明星结婚的时候,她已经能把对方之前的绯闻从头开始说一遍;如果我们对某一本写历史的书作出评价时,她会告诉我们谁谁之前也写过,虽然有可能她也没读过,但她起码知道有哪些人也写过类似的;她的朋友圈里转发的文章,基本都有她的大段的评论,一看就是把整篇文章看完,才作出的纵观全局的点评。当年她考公务员时,是面试的第一名,我想或许也和她这种深度看新闻的习惯有很大关系吧。


如果使用的好的话,网络除了日常的休闲之外,完全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工具,有时候,连八卦都会变得有意思。比如说最近高晓松离婚的消息出来后,很多网友也只是知道“哦?高晓松离婚了?”,甚至我有一些做记者的朋友,也是只写了一下标题,然后把高晓松和夕又米的离婚声明做了截图发了出来而已,但是除此之外,我们似乎还可以做些什么,比如高晓松的《晓说》你是不是一直想看,但是都没时间,何不趁着他现在正火,各大网站也都在宣传,就直接把它看了。


或者说看一些专栏作家写的对这个事件的解读,比如黄佟佟的文章是站在夕又米的角度,解读女性的自强自立,那些现在还抱有“自己好不如嫁得好”的女人是不是看过之后会做出反思,而水木丁则是站在高晓松的角度,讲述男性的自设牢笼,那些还抱有“驯化”女性的男人看过之后是否也会考虑一下自己做的是否妥当,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很好的文章都在评论这件事,如果仔细读过,都会使我们对爱情、婚姻的理解有所助益。


可能很多人说,我闲得上啊,读这些无聊的东西,可是这种由一点而动全身的行为却是一种常年积得的习惯,在这件事情上你不在乎,一扫而过,那件事情上也只是知道些皮毛,那么以后,即便你遇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依旧会一头雾水,静不下心来去深究。所以,即便是网络作为你的休闲而存在,那也要记得:如果刷网页刷得太无聊的话,不如好好就一个问题,好好研究一下。碎片化的时代,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之一便是大量的信息作为“线头”而存在,你可以尽情地筛选,倘若你能由此“线头”,找到那端的“风筝”,你也会和它一起展翅高飞的。


由此我想到了其实在日常的阅读中也会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经常遇到谈天论地、似乎无所不知的人,但倘若你真的深问下去,他往往会哑口无言。我一个朋友曾经开玩笑说“别人都说我博学,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只是有技巧罢了。遇到政府官员,我和他们谈点文学;遇到历史方面的朋友,我和他们谈谈足球;遇到文学圈里的朋友,我就和他们往动植物方面扯。什么都只是知道些皮毛而已。”我笑笑说“你起码还知道些皮毛,很多人连皮毛都不知道,就某个问题,说上一句话,下一句话就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阅读中也是有此问题,好像谈到村上春树、三毛、徐志摩一类的名人每个人都能说上几句,但也止于几句而已,因为很多人连他们的作品都没有读过,只是通过各种媒体“道听途说”罢了。


我一个朋友,号称是三毛的铁杆追求者,说是将来挣了钱,一定要去撒哈拉一趟,我问她“为什么那么喜欢呢?”,她说“我一想到三毛描绘的那些景象,就觉得心潮澎湃。”“什么景象呢?”“黄昏下的沙漠,和相爱的人去陌生的国度生活上一段时间,有时,一想到烈日下硕大的太阳,就觉得那是我想要的。”我又问“那这些和三毛有什么关系呢?你可知道三毛当时住的地方对面就是坟场;她在沙漠里也遇到过被陌生男人骚扰以致于她要开车逃跑的事情;其实她和荷西之间也是存在问题的,甚至于她觉得两个人并不合适?”她说“啊?三毛还有这些事情?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我说“单看《雨季不再来》和《撒哈拉的故事》就有啊。你梦寐以求地想去撒哈拉,这本书你不会没看过吧?”她不好意思地说“没全看过,只是在网上看到过几句摘抄的句子而已。”


中文系的研究生考试带给我的很大的收获就是对某一个作家的了解要是“成串”的,众所周知的余华、苏童、贾平凹或是陈忠实,我们不能像普通读者那样抓起一本来随便看一下就可以的,我们要把他们的作品按照时间顺序,一本本地读下来,这样才可以找到脉络的东西,才可以找他的进步和创新。我想,在日常的阅读中,我们也可以尝试一些这个方法,说你喜欢村上春树,就要找他的多数作品来看看,不要拿着本《挪威的森林》就说喜欢;喜欢东野奎吾,不要只看《白夜行》,再看看别的也许会更喜欢,更何况,很多人连这两本代表作品还没有读过,只是经常被人提及就觉得自己很了解了而已。


其实对某一个问题,越是深入研究,就会发现更多有兴趣的点,比如说大诗人徐志摩,你怎么也想不到他还做过房地产掮客吧?


如果不做“标题党”,现在的你我可能都会不一样,看待问题的角度、处理事情的能力,也许都会有很大差别。如果可以,那么我们现在就开始去做吧,比如汤唯女神要结婚了,不要争抢着去天台了,而是抽出空来看看那部定情之作《晚秋》吧,估计很多人都还没看过。


当然,也不排除,对于这篇文章,你只是做了一个“标题党”。


■ ■ ■


“本文由行动派首发”

摘录自蓑依新书

《这世上没有毫无道理的横空出世》


热门推荐